四川廣元墻體廣告 眼前,平整干凈的水泥道徐徐向前;道旁,棟棟白色小樓迎著驕陽而立;房前,綴滿紅果的果樹搖曳著身姿;樹下,清澈的溪水從身旁悄悄地淌過;地間,青綠的玉米桿護著身下的魔芋苗……
這里是朝天區小安鄉龍燈村。7月27日,汽車在崇山峻嶺間盤旋行駛,終在一個多小時的顛簸后,記者到達這如世外桃源般之地。
朝天區扶貧和移民局副局長任學義告訴記者,這里是小安鄉的深度貧困村之一。而眼前之景,很難讓人想象其“蛻變”前的模樣。
基礎設施的改變是脫貧的前提和保障
嗡嗡嗡嗡嗡嗡……嗚嗚嗚嗚……嘰!
正當記者對這桃源生活滿懷感慨時,路旁一位大叔的摩托車聲遁入腦海。走近一看,他摩托車上馱著的是2袋剛收的玉米。
記者笑道:“大叔,你們現在的生活過得是有滋有味啊,這車馱可比人背要省力得多啊。”
“那可不,以前用背簍背,背的少,人還累得不行,現在不一樣,路硬化了,每家都買了摩托車,地里把收好的糧食裝口袋里馱回來就是了,少流多少汗呢,天晴下雨都不怕。”龍燈村3組的孫明德大叔說。
說起這路,他又瞇著眼指著還在修建的磚房告訴記者:“路修好后,不僅外出的時間減半了,還能幫我節省不少材料費。”原來,請車運輸材料時,車主會根據路面好壞來算取費用,有時一立方的沙石差價能有四五十元呢。
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這是很多貧困地區的“標準配置”。而現在的龍燈村,顯然已跳出這“三難”的包圍圈。
與孫大叔同村的董秀蓮家是剛從對面山間搬過來的農戶,也是精準識別的貧困戶。“之前住在對面時沒有自來水,用水都是從山那邊溝里挑回來,一趟至少要花半小時時間。”董秀蓮說道。
“通過實施精準扶貧,我們已基本解決了村民用水難問題,實現安全飲水到家。”小安鄉鄉長趙素梅告訴記者。
在用電方面,通過農網改造升級、增設變壓器等舉措,保障了村民的日常所需。
特色產業的發展是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撐
龍燈村產業主要以種養為主,近年來,該村將重心放在了核桃樹的栽植和魔芋種植上。
孫明德是村里較早栽植核桃樹的“先鋒”,而今有近百株成年樹,其中盛掛果的40余株,初掛果的50余株。“之前最好的一棵樹,核桃賣到過上千元的好價錢,年收入6000元左右。”孫明德說。
去年,政府為農戶免費提供核桃苗,并通過召開技術培訓會、地間實踐教學等方式,為村民上生動實踐課,鼓勵村民栽植。
“核桃樹有法種,輕松不費力,投入也小,產出也可以,加上政府幫忙,前景應該不錯。”孫明德去年又新栽了200多株核桃苗。
“現在,我們所有耕地里都栽植有核桃樹,全村約有2萬余株,基本達到了無地不核桃的效果,其中掛果樹3000多株,其他的將在3—5年后掛果,屆時,年產值將達到近50萬元。”龍燈村村主任趙緒祥介紹。
核桃產業雖前景可觀,但見效較慢,為解決當年增收的問題,龍燈村找出種植魔芋的新路子,在地間套種喜陰的魔芋,在不多占用土地的前提下多份收入。而今,全村共栽種了50多畝魔芋,預計每畝產值能上萬元,年底將見到實效。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檔次提升的基本表現
時代飛速發展,看到田園美景時,大部分人第一時間就是將其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讓大家都來欣賞。而正當記者糾結于月底流量耗盡的無奈境況時,趙素梅指著一戶農家墻面上的牌子說道:“這個組每家都是通了WIFI的,你隨便走哪都有網絡信號。這里是用戶名,下面寫著的是密碼。村里還有超市,可以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移動POS機。”
記者不禁感嘆,而今的貧困村變化著實是巨大的。
前面,一戶農戶正在修建新房,現已到3層的高度。
“我們是從500米外的山上那處土墻房里搬來的,汶川地震后房子變成了危房,加之不通路,生產生活很不方便。”龍燈村3組孫祖榮指著對面山間的一處屋角告訴記者。“今年5月,通過政府的協調,我們在這里修起了自己的新房,而且就在馬路旁邊,這樣,我們也能享受一把車開到院壩的便利了。”
孫祖榮新房子前不遠處就是活動小廣場,廣場上各類健身器材也已安裝完畢,可想而知,此處必是晚飯后村民休閑場所的不二之選。廣場旁邊則是村委會,里面設置有圖書室、醫務室等。
“半夜不歸,打一中藥名。”“當歸嘛。”緊挨村委會的孫明德中藥房外,幾個村民相互打趣。
看來,小病不出村在龍燈村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