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手繪墻體廣告設計 科學劃分五大功能區推動全市一體化發展、出臺差異化政績考核和生態環保制度、實行生態環保市場化改革……近年來,重慶市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重慶市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全國水資源戰略儲備庫,生態地位十分重要。長期以來,重慶經濟持續發展,但各區縣功能定位不清晰,產業同質化、惡性競爭、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凸顯。為促進全市聯動發展,2013年9月召開的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提出建設五大功能區的規劃,即:主城5區內環以內的區域為都市功能核心區,主城9區除都市功能核心區以外的區域為都市功能拓展區,主城周邊涪陵、長壽、江津等12區縣為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11個區縣、渝東南6個區縣分別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發展區。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推動了重慶市各區縣差異化發展,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保障。”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鐘說。
2014年11月,重慶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統籌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更加突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嚴格落實“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原則,更多發展特色農業、生態產業;新增工業項目更多向城市發展新區布局,現代服務業更多向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聚集,在發揮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也承擔起生態環保責任。各區域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合力,嚴守耕地、林地和森林面積三個生態保護紅線。
工業重鎮涪陵區開始“壯士斷腕”:對一家沿長江的大型污染企業將進行環保搬遷;今后在招商中進一步提高環保門檻,提出“招商引資要環境不唯產值”。區長李洪義說:“重慶的生態文明建設遵循了市場規律和自然規律,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倒逼基層提高產業層次。”璧山區近年關停污染企業400多家,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臺資和沿海企業入駐,GDP不降反升。區委書記吳道藩感觸頗深:“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更高質量的發展!”
“經濟增長是發展,生態保護不是發展——部分干部認識錯位,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障礙。”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慶育說。為此,重慶發揮考核“指揮棒”導向作用,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重慶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考核區縣最重要的指標是GDP;而現在,生態環保作為一級考核指標的就有7個區縣,涵蓋環境治理、節能減排、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多個項目。其中,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生態環保成為權重最大的指標;在都市功能核心區占比也達到13%。而且對領導干部任期內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實行責任制、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實行終身追究。
生態文明建設僅靠行政力量推進難度大,需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生態資源。今年6月,重慶市設立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重慶環保投資有限公司和重慶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用市場化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活力。
重慶市環保局局長史大平介紹,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將建立全市統一的排污權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把城鄉污水、廢氣、垃圾納入交易范圍,同時還將開展天然氣、光伏能源等交易試點;重慶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將利用10億元基金杠桿,實現40億—50億元資本投入生態環保領域,支持環保產業項目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