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墻廣告發布 7月12日,驕陽似火。南川區木涼鎮山橋漁村前,來自鎮外的自駕游玩車輛連成了線,女老板王傳淑站在門口,滿頭大汗地指揮著交通。
這場景,是村民們4年前想都想不到的。
2011年,市扶貧辦與南川簽署《整鄉脫貧開發南川示范區備忘錄》,木涼鎮(當時為木涼鄉)是當年重慶市第一個以鄉為單位的脫貧開發示范區。
4年后的2015年初,木涼鎮的整鄉脫貧工程通過了市級驗收,木涼鎮成功脫貧!這也是我首個實現整鄉脫貧的鄉。
目前,這里已基本建成特色水產、高山果蔬、花卉苗木、健康養殖、精品綠茶等五個千畝特色園,農家樂數量達67家,每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
作為“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理念的率先踐行者,木涼這4年是怎么做的?
基礎設施強化
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
“4年前,脫貧任務從整村上升到全鎮,要著力的地方多了好幾倍,一下子有些摸不著頭緒。”南川區農委副主任秦華說。
當時,市扶貧辦調研后發現,交通滯后是木涼發展的最大制約:全鎮有6條斷頭路,大多數路面僅有4.5米寬,部分路段甚至無法保證正常錯車,還有9個自然村未通人行便道。
談及出行,木涼鎮云都寺村十一社村民羅于勝感慨頗多——過去,出村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要賣豬,得付高昂的運輸費,若是請豬販子進村來收,還得給人家100多元的跑路錢,收不抵支。
要致富,先修路。市扶貧辦和南川共同確定了道路這一突破口,通過市級項目、區級配套、農民自籌,大力推進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幾年下來,木涼建成通村公路21公里,便民路54公里,客車實現“村村通”,高標準完成集鎮道路及街道的油化、綠化和美化,連接渝湘高速大觀互通與木涼集鎮的扶貧路一期工程也竣工投用,集鎮內、外部交通環境均有了根本改變,該鎮與大觀園區連成一片,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村民出行難也迎刃而解。
多項產業崛起
村民增收有了“主心骨”
交通的改善,讓木涼有了發展的底氣。
整鄉脫貧工程啟動之初,市扶貧辦就根據木涼海拔相對高、距主城近、生態植被好的特點,制定了鄉村旅游這一骨干產業。他們分析,木涼鎮3個村中,漢場壩村地勢較平,適宜于發展規模化、特色化種植和養殖業,玉巖鋪村丘陵較多,適宜于發展體驗型的采摘農業,而云都寺村平均海拔850米,可發展避暑納涼產業。
因地制宜的產業讓農民有了增收的依靠。68歲的村民陳祖德告訴記者,家里的土地流轉出去,每年凈收2000元,在蔬菜園打工,月工資有1500元以上,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好保障。
據了解,過去幾年是木涼老百姓收入增長最快的一段時期:2014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690元,較2011年提高了5000多元;而貧困人口也從2011年的1258人減少到了去年的867人。
城市資本下鄉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
南川區農委扶貧開發項目管理中心主任王于澤坦言,強化基礎設施和發展產業的初衷都是扶貧,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僅扶貧效應明顯,而且有力促進了區域發展,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
過去幾年,木涼累計實施項目183個,完成總投資31億元,其中政府投入2.3億余元,社會資本則超過28億元,成為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生力軍。
“業主進來后,為了規模經營,必然要整修道路、水塘、土地等基礎設施,組建專業合作社,農民、業主、政府三方都會因此受益。”王于澤說。
以玉巖鋪村家庭農場主王明洪為例,他投資數百萬元,將300畝的荒山荒坡改造成了有果樹、有水塘的綠水青山,發展起了豬—沼—果(蔬)—雞(魚)的循環農業,帶動了200戶農民增收。
一些更大的項目則改變了村容村貌,讓村民共享“公共福利”。近幾年,國舒侖士國際頤養機構、中國香港天鷹集團等一大批業主成功落戶,建設了玉巖鋪、云都湖等扶貧移民新村,國際頤養建康城、養老中心、農耕文化頤養園項目也有序推進,適宜人居的高山生態健康養生家園初具規模。
陳偉透露,盡管已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成功脫貧,但木涼前進的腳步不會停下。下一步,當地還將根據全鎮漢場壩鄉村旅游、白馬山避暑納涼和云都湖養老三個經濟帶建設布局,在精準扶貧上下功夫,分類制定貧困戶脫貧產業發展計劃,確保每家貧困戶都有脫貧目標、致富產業和幫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