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墻廣告發布 說起奇葩人行道,市民能說出很多:有的太窄、有的地磚不防滑,有的盲道缺失或斷頭……記者昨日從市城鄉建委獲悉,重慶市首部《城市人行道圖集》已由專家審查通過,將作為地方標準,于9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了解決人行道寬度不足的問題,《城市人行道圖集》進行了規范,人行道最小值不宜低于2米;商業或公共場所集中路段、火車站和碼頭等人群集中地,人行道寬度要達到4-5米。
《城市人行道圖集》由重慶中設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建設科學技術委員會主編,對人行道寬度、材質、盲道、樹池等都有標準,還結合“海綿城市”的試點,推薦使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更加生態環保。
現狀調查>
人行道寬度最窄的僅10厘米
記者在沙坪壩烈士墓壯志路處看到,這里的人行道偏窄,只容一人通過。最寬約1米,最窄處不到50厘米,而且,路上還有2根電線桿擋道。
這樣的“最窄人行道”,也出現在渝魯大道往五里店立交橋方向的公路邊,300米長的人行道,路面寬度只有30厘米,最窄的一段僅15厘米;沙坪壩區漢渝路人行道僅寬半米左右,一棵黃葛樹還占了大部分,剩下不足10厘米;南岸下浩有幾處人行道,僅寬32厘米;渝中區枇杷山正街附近,也有僅容一人側身通過的人行道。
標準解讀:
《城市人行道圖集》對人行道進行了規范,新建的各級道路人行道寬度為2-3米,最窄不宜低于兩米,植樹的人行道為3米;長途汽車站人行道寬度為3-4米;商業或公共場所集中路段、火車站和碼頭附近的道路,寬度為4-5米。當人行道寬度大于6米時,宜種植兩排行道樹。
有的人行道下雨天易打滑
記者在新南路一段人行道看到,這里主要是用的光面彩磚,晴天看上去很漂亮,但是一下雨就容易打滑。
還有的人行道鋪裝是“混搭”。沙坪壩區站西路附近人行步道,地面凹凸不平,水泥、瓷磚混雜,有的是混凝土,有的是地磚,顏色也不同,看得出來有的是后來補上去的,非常不統一。
標準解讀:
人行道面層按照鋪設方式,分為砌塊型人行道、整體型人行道,可根據不同的地段要求選用。目前,重慶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因此推薦使用透水磚、透水混凝土,且路基也要有一定的滲透性能,這樣的人行道不僅防滑,也更生態。
盲道走著走著就沒了
記者在李家沱到九公里一段路看到,這里原本鋪裝有盲道,但是走著走著盲道就沒有了。在沙坪壩站西路附近人行步道,盲道拼裝隨意,甚至亂得看不清哪里是盲道。
盲道的設置不規范隨處可見,有的地方盲道被花臺截斷,或是被電線桿、配電房等擋住。甚至有些主要路段人行道根本未設置盲道,造成盲人行走十分不便。
標準解讀:
《城市人行道圖集》中規定,無障礙通道不能被阻斷,距離樹池、圍墻、花臺、綠化帶的距離,不應小于25厘米。此外,重慶市正在編制無障礙設施專門的圖集,最快明年可以出臺。
沒有樹池的人行道易污損
在渝南分流道,有一段路沒有樹池,為純土狀況,泥土平行于人行道,有的還凸出了一部分。經過雨水的沖刷,泥土有些松動,泥水污損了路面。而支撐大樹的幾根木撐,也占據著人行道,如果不小心很容易被絆倒。
人行道上也有不少井蓋,混凝土井蓋、鋼纖維井蓋、鑄鐵井蓋等,有的出現井蓋位移、破損等,人行道平整度差。
標準解讀:
樹池圈的材料,可以是混凝土、鋼筋混凝土、花崗石、青條石等材質,可根據景觀和實際情況進行選用。樹池框頂面寬度不小于12厘米,高度不小于15厘米。
他山之石>
上海、蘇州等城市非常注重人行道建設,關于人行道的相關規程、規定、指南、手冊較完善。
比如,上海的人行道鋪面主要采用荷蘭磚以及花崗巖面磚,顏色以單色、冷色調為主。人行道整體情況良好,風格統一、大方、美觀,對細節的考慮非常周到。人行道鋪面選用的材料也具有透水和透氣性,施工質量較好,實用性強,且比較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