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陽墻體廣告 曾幾何時,打開微信朋友圈,鋪天蓋地都是“朋友”發布的商品廣告,應有盡有,創造了銷量神話。但由于門檻低、缺乏監管,微商隊伍魚龍混雜,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問題、虛假宣傳等亂象開始浮現。有媒體報道,從今年5月份開始,持續火爆了近一年的微商驟然降溫,微商靠朋友圈成交的單渠道銷售方式已經不奏效了,目前90%的微商都遇到了業績下滑的問題,還有一些小品牌倒閉、代理商跑路。
暴力刷屏缺乏信用
自從做上某品牌面膜的代理商后,市民沈女士的“微商”生意可謂是蒸蒸日上。正當她憧憬著大干一番事業時,她赫然發現,從今年4月份開始,月收入從五千元急降到一千元左右。一開始,沈女士以為自己不夠努力。于是,她更加頻繁地在朋友圈刷著廣告,同時廣加好友,可面膜生意依舊沒什么起色。此外,更多的好友微信屏蔽了她。市民趙先生對微商有點“咬牙切齒”。今年3月,他加了一個銷售工藝品的微信號,在其發布的商品照片里看中了一款工藝品,價格為3000元。趙先生和賣家聯系后,約定先付500元訂金,待收貨后再付清余款,然而訂金已匯出兩個月,賣家卻一直沒有消息。當趙先生再用微信聯系賣家時,發現自己已被對方刪除。
湖南金鶚律師事務所律師袁波浪告訴記者,2014年3月15日出臺實施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對網絡交易做了具體規定,其中提到從事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的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工商登記。但他坦言,如今絕大多數“微商”雖為網絡交易者,卻鮮有辦理工商營業執照,更多的是熟人間的私下交易,很難受到法律監督和保護。
市場監管難需慎買慎賣
面對發展迅猛的網絡交易市場,相關制約性法律法規顯然與現實脫節了,這也讓“微商”市場很難得到有效管理。一位工商管理人員向記者坦言,“‘微商’不像購物網站具有統一平臺,買方、賣方都受該平臺制約和監管。‘微商’存在于每個人的社交軟件和交際圈中,自由度高、流動性大、虛擬性強,很難進行監管。”
這位人士表示,雖然監管存在困難,但工商部門仍然會積極幫助消費者維權。如果發現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或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微商”,請消費者保留證據并向工商部門舉報,工商部門將盡全力對違法行為追根溯源。他同時提醒消費者不要輕信“微商”,應到正規店面購買商品,以免上當受騙。
綜合治理才能走向規范
不僅僅是產品質量有風險,微商的經營模式也存在問題。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整個微商行業大致分為兩種模式:B2C模式和C2C模式。B2C模式通過第三方搭建一個微商管理體系,提供完整的分銷方案;而C2C模式則是通過品牌商找一級總代理,由一級總代理向下層層發展代理商銷售產品。采用C2C發展模式的微商企業,在選定一款產品后,首先在全國范圍內尋找20至30個總代理,再由各個總代理發展下線,打造銷售渠道。袁波浪律師對此表示,這種做法甚至可能演變成傳銷,大部分貨都在渠道,賣出去的很少,最后吃虧的一定是最底層的分銷商。
有統計數據披露,目前中國大約1000萬人做微商,年交易流水約650億元。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微商主要依靠朋友圈賣東西,不僅長時間的微信刷屏容易讓人產生審美疲勞,而且由于涉及利益關系,如果一不小心賣出了假貨,往往會讓朋友之間產生不信任感,進而漸漸變得疏遠,最后變成“熟悉的陌生人”。
市電商協會會長何樂表示,現在微商界的低門檻、代理分銷的經營模式、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和行業監管,使得微商行業進入瓶頸期。他建議,微信平臺要做好產品的入門把關,發揮社會化媒體的優勢,做好差異化營銷,加強品牌化管理和建設,在行業規范下尋求突破點,這也是行業走向規范化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