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墻體廣告 每個人都有夢想,殘疾人也不例外,他們的夢想是什么?夢想能順利地走出家門、夢想能看得到藍天白云、夢想能聽得到蟲鳴鳥啼、夢想能叫一聲“爸爸媽媽”……殘疾人要實現夢想,除了需自身努力外,還需要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愛和幫扶。
近年來,萬安縣針對不同殘疾類別、殘疾等級以及不同個體,不斷深化為殘疾人提供“量體裁衣”式個性化服務,通過提供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幫扶,讓一大批殘疾人實現了夢想,全縣殘疾人的幸福指數大幅度提升。
整合各類資源 助圓“保障夢”
“恢復健康,擁有和正常人一樣學習、生活和工作能力。”這是眾多殘疾人的心聲。為幫助他們實現夢想,該縣充分整合各類資源,開展送小型康復器材進家庭、送醫上門、聾啞兒童語言訓練、盲人定向行走訓練等活動,為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康復、醫療服務,達到了“康復一人,造福一家,溫暖一片”的效果。
該縣每年開展全國“助殘日”活動,各級政府累計走訪慰問貧困殘疾人1500余戶,送慰問品價值260萬元、慰問金30萬元。同時,成立特教學校,鼓勵殘疾兒童進校園接受教育,“三殘”兒童的入學得到救助,實現了“兩免一補”。
為更好地為貧困殘疾人謀福祉,該縣積極開展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的篩查、定員工作,為殘疾人爭取危房改造項目經費193萬元,為123戶農村貧困殘疾人改造了危房。同時,每年對全縣8000余名參加城鄉醫療保險的殘疾人實行補貼,共補貼資金86萬元。
強化“1+2”幫扶 助圓“致富夢”
該縣原有的扶貧模式比較單一,主要是現金資助的“輸血型”扶貧,未能從根本上使困難殘疾人家庭擺脫貧困。近年來,該縣大力開展“1+2”幫扶、干部學用技術等活動,通過入戶調查,確定幫扶戶,建立結對幫扶聯系卡,整合技術、物資、資金等各類社會資源,引導殘疾人發展特色產業。
該縣干部通過“干部學用技術”活動,都掌握了一門以上農村實用技術,他們帶著縣里提供的每戶5000元幫扶資金,開展“1+2”幫扶活動,為幫扶殘疾貧困戶選定適合發展的產業。同時,著力培育殘疾人扶貧基地,依托“基地+殘疾人戶”的發展模式,輻射帶動殘疾人脫貧致富。
因先天性侏儒癥致殘的潞田鎮肢體殘疾人康禮強,初中畢業后彷徨、失落過,經過思想斗爭后,在縣殘聯干部的幫扶下,他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在遠離村莊的地方規劃建設了一個標準化的養雞場,并實現了規模化養殖。康禮強投資辦雞場,不僅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想,還輻射帶動周圍殘疾人養雞10余戶。“真心感激幫扶干部,是他們幫助我建起了一個‘增收銀行’,讓我徹底擺脫了貧困。”富裕起來的康禮強滿懷感激地說。
依托農民畫資源 助圓“畫家夢”
萬安有著豐富的農民畫資源,去年1月,該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農民畫之鄉”,去年9月,該縣成功舉辦全國農民畫展。從此,萬安農民畫聲名大振,同時也激起了群眾繪畫的熱情。
為鼓勵殘疾人參與進來,以此促進殘疾人增收致富,也為傳承和發展萬安農民畫出一份力,該縣成立了萬安農民畫殘疾人協會。目前,協會有10多名會員。下一步,該縣還將舉辦會員培訓班,邀請知名畫家授課,不斷提升會員的創作水平。“畫一幅農民畫能賺100多元,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賺錢了,更重要的是,畫畫改變了我對生活的態度,原來我也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農民畫作者鐘君懷拄著拐杖頗為動情地說。“畫畫不僅增加了殘疾人的收入,而且讓這群人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這正是我們殘聯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該縣殘聯干部肖怡美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