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汕頭墻體廣告 汕頭海關的前身潮海關在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同期建立,隨之伴隨著這座城市歷經滄海沉浮,一起閱歷了戰役的凄風苦雨。特別是抗日戰役期間,在 中國共產黨的安排下,潮海關華員職工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和保護關產的“護關運動”。1938年5月調至潮海關作業的彭瑞復,是郭沫若以后潮海關的第二名 共產黨員。抵達汕頭后,他與隱秘當地黨安排取得聯系,開展潮海關關員黃志恒參加共產黨,并在潮海關安排了一個話劇團,在中山公園前的紅亭表演體現一名國名 黨空軍飛行員在空戰中負傷的話劇——《血灑晴空》,宣揚抗日戰役。
據介紹,早在1939年6月21日,日本侵略軍占據汕頭,潮海關閱歷了被日軍接收、控制的羞恥前史。其時日軍采取軍事辦理形式直接壟斷了汕頭口 岸的有限交易,每周只準外輪一艘進港,載運外國人的用物、郵件和少數日本、臺灣籍旅客收支。一起,由洋人擔任的潮海關稅務司斥逐華籍職工11名,以求妥 協。占據汕頭后,日本侵略軍占據了潮海關驗貨場、關警宿舍、電臺和巡邏艇。潮海關除在郵局持續履行職務外,對外徹底停止活動,韓江、西堤、媽嶼等潮海關分 卡的作業陷于中止,一切支領經費等業務都需報經日本領事簽署同意。潮海關雖有一段時間還與設在上海外國租界的總稅務司署保持聯系,但實際上已失掉作用。
1940年10月,潮海關稅務司阿克爾向總稅務司呈報了一封密呈,陳述汕頭被日軍占據以來的行政、交易、稅收等狀況。在淪陷區,取得這么的牢靠 音訊十分不易。陳述中稱,“自從汕頭被占據和關閉港口交易以來,海關無法對外行使職權(除郵包科外),對由日軍當局簽發特準證所進行的非官方交易,也未有 進行辦理。”該陳述原文現存于廣東省檔案館潮海關全宗總/6/203號卷。
1942年6月日本扶持的偽潮海關建立。其時潮海關共有關員34日(其中日籍12人),課長、督查長等首要職務均由日籍人員擔任。9月10日, 偽潮海關正式對外作業。1945年9月國民政府正式接收潮海關。1945年7月,在日本侵略軍屈服前夕,偽潮海關奉令趕辦完畢關務作業。同年9月23日, 曲江關代理稅務司黃志騫受命帶員抵汕,25日國民政府正式接收潮海關。潮海關的羞恥前史畫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