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墻體廣告 8月20日,走進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的一家店肆,王殿和與老友正在鼓搗一架銹跡斑斑、蘇聯赤軍使用過的望遠鏡。這個老物件是王殿和很多抗戰保藏品的中的一件。環顧琳瑯滿目的古董店,顯眼的當地都擺放著與抗戰有關的物品,日本軍刀、軍用望遠鏡、醫用擔架、日軍航拍相機……
說起與這些東西的緣分,他這么回答:“由于當過兵,所以更愛國。全部與抗戰有關的東西我都情愿收。”王殿和曾在內蒙古軍區某騎兵團執役近10 年,因演習受傷被逼退役。他的第一件藏品是20多年前一位白叟賣給他的炮兵儀器。盡管其時這類物品還不是保藏的搶手,但是王殿和連價都沒還就買了下來。從 那以后,他就開端節約全部開支去保藏這些同行眼里不掙錢的物件兒。
這些珍貴的藏品中,最使他看重的是一套3本的《支那事故戰跡》。這本1938年日本陸軍恤兵部出書的書里詳細記載了日軍的用兵戰略規劃。幾年前 一位日本白叟看中了這件藏品,情愿出2萬元買下來,他一口拒絕。“給我200萬我都不賣,這但是日本侵華的鐵證啊!”提到這里,他的表情顯得凝重。“我現 在最期望找到通曉日語的人來翻譯這本書,但是不知道去哪里找?”王殿和說。
為了那些不能忘卻的記憶,王殿和一直盡己所能。與王殿和情投意合的還有幾位朋友,他們都是呼和浩特市民間保藏協會的成員。他們最大的煩惱是,因人力財力有限,保藏的近4000件抗戰史料、什物等珍貴物件,只能在自家的倉庫里顧影自憐。
前一段時間,他們幾個自籌資金在呼和浩特市大盛魁文明構思產業園舉行了抗戰成功70周年展覽。“由于場所所限,咱們只展覽了10天,也沒有規范的展柜,很多什物和文獻都無法展出。”
王殿和他們最期望能聯合更多的社會人士和政府資本,免費舉行更多的愛國主義教育公益展覽。“啥事都考究個人證證據。再過幾年人證沒了,能證實日本侵犯我國的只剩下這些證據了。如果如今咱們不好好維護和保藏這些東西,后人了解前史本相的路徑就徹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