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駐馬店墻體廣告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的良好機遇,著力調結構、轉方式、促提升、求實效,強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糧食生產和農業效益持續提升,2015年,全市小麥年種植面積1000萬畝,平均畝產由850斤提高到近1000斤。其中,2006年至2014年,全市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230多億斤,按每斤高出市場價5分錢算,8年中,全市農民僅售糧一項就增收12億元,有效保護了農民利益。
駐馬店市是國家和河南省重要的優質糧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市8縣1區耕地總面積1173萬畝,占河南省的10%,居河南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5畝,是河南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全市常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44萬畝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20億斤以上,占全省的近1/8,其中小麥產量占全省的近1/7。
圍繞加快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駐馬店市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廣農業新技術,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繼續保持了糧食生產的優勢地位。數字顯示,1978年全市糧食總產僅36.2億斤,到1990年提高到67.8億斤,2000年73.8億斤,2014年達128億斤,較1978年凈增91.8億斤。自2004年以來,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同時,品質也不斷優化,優質小麥面積常年保持在380萬畝以上,面積、總產居全省第一位;玉米優質率在95%以上。全市8縣1區被列為國家千億斤糧食增產規劃,上蔡、西平、正陽縣為全國糧食百強縣,西平縣為全省優質小麥生產重點示范縣。駐馬店市和上蔡、西平、正陽、平輿、汝南等分別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2014年度“產糧大市”、“產糧大縣”。
為克服旱澇災害頻繁,駐馬店市加大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共建成4座大型水庫、10座中型水庫、173座小型水庫、3處滯洪區。初步治理了大中型河道,修筑河道堤防1822公里,新建旱澇保收田585萬畝,發展有效灌溉面積755萬畝,新打配機井10萬眼,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全市建有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和9個縣區檢測站,檢測工作人員104名,檢測機構總面積3167平方米,其中實驗室面積2475平方米,儀器設備304臺套。每月對三品一標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型農貿市場和超市進行至少1~2次例行檢測,樣品檢測合格率99.9%。
“十一五”以來,各級財政安排用于農業科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和服務體系等方面的資金累計21047萬元。各縣區均成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領導小組。目前,市、縣、鄉鎮三級有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機構248個。2012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376萬元,新建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89個、鄉鎮農技站6個。積極培養農技推廣領軍人才,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完成了一大批農業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進農作物新品種,解決優質小麥、飼料玉米生產主導品種問題,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
全市農業部門合理配置化肥資源,大力推廣高效低殘留農藥,重點推廣農村沼氣技術,形成多種養殖業—沼氣—種植業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減少了化肥的使用,治理了農業面源污染。目前,全市農村沼氣用戶達30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16處,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工程28座,對開發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料,促進資源循環綜合利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駐馬店市把適度規模經營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土地流轉。充分利用糧食生產大縣政策獎勵資金,對種糧大戶實行獎勵,調動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目前,駐馬店市已建成市、縣、鄉、村四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全市流轉面積250萬畝,占家庭承包的24%;農業規模經營面積212.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9.2%。緊密結合“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和服務能力,提升農業規模經營水平。同時,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步伐,解除流出方農戶的后顧之憂。
據統計,2006年~2014年,全市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230多億斤,按每斤高出市場價5分錢算,8年中,全市農民僅售糧一項就增收12億元,有效保護了農民利益。“十二五”期間,駐馬店市糧食收購增幅在80%左右,小麥收購量超200億斤,居全省第三位,在黃淮四市排第二位。糧食商品量從2005年的40億斤增加到2014年的87億斤,增長117%,商品率達69%,70%以上的糧食銷往駐馬店市外。至2014年底,社會企業存糧約62.4萬噸,農戶和城鎮居民存糧約88.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