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手繪墻體廣告設計 “如果不辨清競爭態勢與產業發展趨勢,提前對軌道車輛產業集群進行科學合理的路徑設計,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可能面臨存亡危機!”7月下旬,在以“加快打造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為主題的企業沙龍上,見證并參與重慶軌道交通從無到有全過程的沈曉陽大聲疾呼。
這是由重慶市生產力發展中心、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公司、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重慶社會科學院和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企業沙龍,來自市級部門的主管官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國有及民營企業的企業家150余人,就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應對之策展開思維碰撞。
重慶軌道車輛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將夢想變為現實。如何把這個蛋糕做大做好?沈曉陽的話,似乎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現狀
——重慶軌道車輛產業初具形態,成為國內唯一的單軌車生產基地
沈曉陽曾是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卸任后擔任重慶市軌道交通院士專家工作站站長,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軌道交通的研究。
深耕重慶軌道交通30多年的沈曉陽,對重慶軌道車輛產業發展可說是了如指掌,在他看來,重慶軌道車輛產業發展“初具形態,單軌特色,已有成效”。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重慶軌道交通建設的突飛猛進,重慶軌道車輛產業也得以快速發展。2011年由重慶軌道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業內數十家單位形成國內首個跨座式單軌戰略新興產業聯盟。目前,重慶已全面掌握了單軌車輛整車開發與系統集成關鍵技術,帶動并形成了車輛整車和車輛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安全認證試驗評價的基本體系,建成國內唯一、世界知名的跨座式單軌交通裝備制造業基地,擁有生產線7條、新產品63個,已實現年銷售收入150億元,利稅15億元。其中本地配套企業達到50多家,轉向架、車體、內飾結構件等已實現本地化生產。
“重慶軌道交通制造業已經形成了較強的全產業鏈市場競爭能力。”沈曉陽滿懷信心,他認為,這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建成了國內領先的重慶跨座式單軌整車生產基地,并擴大成為地鐵列車生產基地,已具備年產500輛的生產能力,與日立、龐巴迪并列,位列全球單軌交通車輛制造企業前三甲,躋身世界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十大制造商之一;二是形成了整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具備協作配套能力;三是形成了跨座式單軌交通裝備產業鏈,新增產值超過100億元;四是成功開發出全動車六編組單軌列車,并成功應用于重慶軌道交通三號線,實現了車輛整車的自主開發與產業化;五是單軌列車整車和主要系統及總成部件已成功實現了自主開發,車輛國產化率達95%,為單軌交通建設在車輛方面節約了20%以上的費用。
機遇
——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面臨城鎮化建設和“一帶一路”等機遇
早在去年,重慶市便將包括軌道車輛生產在內的高端交通裝備產業,納入十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部署。與會專家和企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面臨城鎮化建設和“一帶一路”等機遇,輻射國內國際兩大市場。
沈曉陽說,由于城市的繁榮和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軌道交通成為諸多大城市發展大交通、公共交通的首要選擇,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來自有關方面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城軌投資將達2萬億元,通車運營線網將達6000公里以上。全國已有11個城市已明確了規劃建設單軌交通線路約1000公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79個城市完成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到2020年總規模1.4萬公里,遠景規劃設想約為3萬公里。
與此同時,國家對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和市域鐵路(市郊鐵路)給予了重點支持與政策扶持。西部地區已有8省的省會城市獲國家批準城軌建設規劃項目,包括重慶、成都、西安、昆明、貴陽、蘭州、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到2020年通車里程將超過1500公里。
除國內龐大的市場需求外,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相關國家建設發展的內在需要,也給重慶市軌道交通產業帶來難得的市場機遇。
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胡智勇說,“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對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包括軌道交通合作建設將是重點領域之一。重慶市走在世界前列的跨座式單軌車,具有中高運量、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運行噪音低、綜合造價省等優點,非常適合人口規模100萬左右和以上大中等城市,尤其是在受地形等建設條件限制多、景觀和環境要求高、投資經濟合理性因素考慮多的城市更具優勢。該技術尤其適合“一帶一路”戰略覆蓋范圍內的東南亞國家。
胡智勇介紹稱,目前重慶單軌交通制造產業已先后承擔或參與了巴西圣保羅17號線道岔的供貨,韓國大邱單軌軌道梁模板設計制造,以及印尼萬隆、日惹等城市的單軌交通工程前期規劃工作,正與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國家重要城市洽談單軌技術合作事宜。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和臺灣地區均對低造價、中運量的重慶型單軌頗感興趣,市場規模可能超過1000公里。
挑戰
——若訂單不足,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有“散伙”風險
與會者認為,機遇并不是唾手可得的,重慶軌道車輛產業發展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有“散伙”的風險。
客觀分析,挑戰來源于五個方面:
挑戰一,由于軌道車輛制式之間的競爭,軌道產業市場前景不確定性較大。跨座式單軌并非軌道交通制式的唯一選擇,在市場競爭中的技術路線優勢并不突出。如果市場前景不明確,企業生產動力不足,產業發展沒有足夠訂單支持,整個重慶的軌道車輛產業集群有“散伙”的風險。
挑戰二,由于推廣宣傳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國內各城市對單軌車輛集約用地、環保和節約投資等獨特優勢的認知尚未形成共識。
挑戰三,重慶軌道制造產業雖然已經做了100公里單軌,而且也組建了產業聯盟,但聯盟組織相對松散,整個產業從研發、設計、制造到建設、營運尚未整合形成很強的整體競爭力。
挑戰四,PPP模式的推進也給重慶市單軌車輛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壓力。2014年我國開始在全國推廣探索PPP投融資模式,國內軌道交通項目將逐步轉變為以PPP模式發包。與國內央企及大型國企相比,本地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尚處成長階段,相關本地企業的綜合實力大多難以和央企、大型國企相提并論,在競爭中處于下風。
挑戰五,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還存在專利申請與布局問題。發達國家常常對我國企業涉及知識產權的貿易和投資設置障礙,而面對競爭對手的侵擾,國內企業往往不敢應對、不及時應對、不善于應對,從而被迫放棄海外市場。
發展路徑
——發揮大項目牽引作用,培育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
作為重慶市重點打造的1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之一,重慶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的建設,對于加速重慶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向智能、綠色、高新技術方向發展,有效帶動裝備制造行業興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重慶軌道車輛產業已經發展到了唱‘國際歌’的階段,選擇科學合理符合市場要求的發展路徑是推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峙認為,要抓住機遇,重慶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有三條可同時并舉,又分階段性重點采用的發展路徑。
路徑一,積極開拓和創造跨座式單軌交通市場空間,進一步開展跨座式單軌新型車輛的研發和生產,保持并進一步擴大重慶在跨座式單軌交通車輛制造技術方面的優勢。
路徑二,在保持單軌制式可持續獨特優勢的基礎上,緊貼市場需求,拓展多制式發展空間。
路徑三,不斷提高創新能力,開發新的技術和制式,牽頭建立世界級產業標準體系,為跨座式單軌規劃設計、裝備制造、建設施工、安全運營并進入國際市場提供標準化依據。
重慶軌道公司按照大項目帶大產業原則,貢獻了促進本地軌道產業發展的第一、第二份訂單。“但是這種訂單沒了,你怎么辦?市場沒有,什么都沒有。”沈曉陽說,如果不辨清競爭態勢與產業發展趨勢,提前對軌道車輛產業集群進行科學合理的路徑設計,有可能關系到重慶軌道車輛產業集群的存亡。
包括沈曉陽、王峙、胡智勇以及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黃勇,中鐵二院重慶公司總工程師張奇瑞和市科委副主任袁杰等與會人士均表示,當前正處在“十三五”規劃制定檔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抓緊對重慶市軌道產業集群或者產業發展做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同時,大家建議,通過政府引導,積極拓展重慶市軌道交通車輛產業集群發展空間,支持相關企業參與各省市城市軌道公交建設,擴大單軌車輛相對優勢的輻射半徑,爭取其他省市城市軌道交通訂單和總承包權,同時支持本地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走出去”,爭取將重慶單軌交通產業“走出去”納入“一帶一路”戰略,在國家層面進行推介,增強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