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墻體廣告 8月27日,在天山區美好集社區工作人員的安排下,96歲的王邦玉、87歲的張樹莊和87歲的劉國珍三位老兵與社區50多名居民一同提前慶祝抗戰成功70周年。
在收到天山區美好集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送的鮮花,并教咱們唱了抗戰歌曲后,三位老兵又與咱們共享了自個當年的故事。
本年96歲的王邦玉白叟雙耳戴著助聽器,說話時語速很慢,但談起抗戰經歷時卻鏗鏘有力。
王邦玉1919年出生在四川萬源縣茶陽坡。1933年9月,徐向前帶領的工農紅軍解放了萬源縣后,其時只有13歲的王邦玉便參與了工農紅軍,成為全團年紀最小的兵士。
在山西的一次對日作戰中,王邦玉地點的部隊為了保護軍民搬運,與日軍發生了劇烈的戰役,全團獻身了不少人。王邦玉的耳朵也被炸彈震壞,可是他仍是堅持戰役,直到一切人都成功搬運。
“其時一切兵士都只有一個崇奉,即是殺敵報國,把鬼子趕出咱們的疆域。”王邦玉說。
1934年~1935年的長征中,王邦玉三次過草地。“許多戰友都獻身了。機炮連的一個兵士掉進泥潭后,眼看沒救了,他就摘下背上的步槍扔給戰友,大聲說:“告訴我媽、我哥、我姐,叫他們好好活著!”
1935年,王邦玉在解放雅安的戰役中再次掛彩,但仍是忍著傷痛勇敢拼殺,抓了3個俘虜,繳獲了3支步槍和300多發槍彈。
王邦玉說,抗戰精力一向影響著自個,“要愛國,要有節氣,要堅定不移,要有崇奉,對黨忠實”。
張樹莊白叟本年現已87歲,談起自個的抗戰經歷時,她自豪地說:“咱們全家11口人都是八路軍。”
1941年,13歲的張樹莊就參與了八路軍孩童團。跟著她一同參與孩童團的還有家里的10個兄弟姐妹,張樹莊是孩童團團長。
“咱們的經歷就跟電影里小兵張嘎相同,素日里站崗放哨,為正規部隊傳遞信息。”張樹莊說,有一次,她帶領的孩童團發現日偽軍正在接近解放區后,及時放倒了“音訊樹”,為部隊和鄉親們搬運爭取了時刻。
八年抗戰,張樹莊與敵人戰役了六年,“身邊有許多人都獻身了,有的人連姓名都沒留下,他們都是為了咱們如今的日子而支付生命的。”
退休后,張樹莊一向在寫一本對于抗戰的書。她說,她想讓更多人記住抗戰時期的那些人、那些事,記住那些人的精力。
“我特別希望能去北京參與這次大閱兵。” 87歲的劉國珍白叟說。
盡管知道這個希望不可能完成,但劉國珍說,在9月3日閱兵當天,他會穿上戎衣、戴上獎章,在電視前參與閱兵。
劉國珍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間市,從小父母雙亡的他飽嘗日本人的欺負。“我11歲時被日本人抓去修炮樓、挖水渠。常常遭到日本兵的抽打,監工把咱們叫做‘大黑狗’。”
17歲時,劉國珍加入了八路軍,隨后參與了解放戰爭,1965年進疆援助國防建設。
四次建功,一次表彰……盡管獲得十余枚獎章,但晚年的劉國珍仍熱心社區各項公益活動,接連三次給社區捐特別黨費。
“如今的日子是很多戰友們的獻身換來的,我能做的即是盡己所能,協助更多的人。”劉國珍說。
美好集社區社工委書記朱衛華說,在9月3日前,他們會在社區建立老紅軍業績宣講團,讓更多人知道這些老兵士的業績,宣揚抗戰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