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門墻體廣告 大棚種菜不新鮮,大棚養蝦倒是少見。對嚴武軍返鄉“搗鼓”的這一養殖新模式,凈潭鄉凈潭村5組的鄉親們評價:年輕人,想法就是不一樣!
25日,已經是下午4點多,太陽依然火辣。剛從天門城區購回增氧機配件的嚴武軍,顧不得擦把汗,就走進鋼架溫室大棚,舉著手電筒查看養殖池里的蝦苗長勢。
26歲的嚴武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看上去更像一名“白領”。他以前也確實是一名“白領”,2011年從中山大學畢業后,在外企做了三年銷售,年薪10多萬元。
這樣的生活沒什么不好,可年輕的心里,總有夢想在飛翔。
一放假,他就全國各地跑,尋找創業項目。最終,他盯上了“工廠化循環水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
南美白對蝦是當前世界上養殖產量最高的優良品種之一,它具有生長快、抗病能力強,養殖經濟效益顯著等特點。工廠化養殖就是在保溫、控光的室內養殖池里,通過調節水溫、充氣充氧、循環過濾養殖用水等手段,高密度集約化養蝦。
2014年8月,他毅然放棄了穩定工作,回鄉走上養蝦路。和他一起創業的,還有三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其中兩人照舊工作,為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同學胡俊和他一起返鄉,誓要闖出一番新天地。
在家鄉一塊3畝的荒地上,嚴武軍“種”下了自己的希望。平整土地,引水通電,搭建兩個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鋼架大棚,建配電房、鍋爐房、自己居住的板房,進設備……一晃就是4個月。2015年1月,嚴武軍購回第一批蝦苗,開始嘗試養殖。
“在養蝦以前,我什么農活都不會干。”僅有夢想顯然不夠,資金不足,經驗為零,嚴武軍的創業之路,一開始就磕磕絆絆。
第一批蝦苗,一個星期之后全部死光;第二批,活下來的只有20%……他和胡俊居住的板房里,燈光常常徹夜不息。兩臺電腦是他們的老師,一邊學習養殖技術,一邊總結經驗教訓。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他把失敗當作“積累”,他說:“年輕的一大好處,就是輸得起。”
等板房的白墻上漸漸“爬滿”了公式、數據、水質表、設備配件名稱,蝦苗的存活率也越來越高,到了3月,第六批蝦苗存活率達到90%。
“前期投入已經近百萬元,走了不少彎路,當然也獲得了很多寶貴經驗。”怎樣用淡水調配養蝦的海水,水溫應該保持在多少度,設備故障怎么處理,他心里都有了一本賬。
5月,第一批500公斤對蝦長成上市,每公斤銷售價格近60元, 這是他們賺到的“第一桶金”。
6月、7月,又有兩批共2000公斤對蝦上市。“工廠化養蝦的主要優勢,就是縮短養殖周期,由一年只養一批發展到養殖4到6批,同時養殖密度可以達到傳統養殖的10倍,算下來,經濟效益是傳統養殖的十幾倍。”
初見效益,嚴武軍并不滿足,他又征了6畝地,準備擴大規模,再建6個大棚。“一個大棚一年養殖6批蝦,每批2000到3000公斤。”
養殖上了軌道,嚴武軍也能騰出時間,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他要去北京為一家養殖企業傳授養蝦技術,還想到工廠化養蝦技術比較發達的山東省學習考察。“四五年后,農村采用工廠化養蝦的人也許會越來越多,我希望到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探索出一整套標準化、規范化的養殖技術,能夠直接給養殖戶提供廠房、設備、種苗、飼料、技術等一整套服務,從賣產品發展到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