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墻體廣告 “我站在盧溝橋上瀏覽過一幅開朗的美景,令人眷戀。北面正浮起一片遼闊的白云,襯托著永定河兩岸的原野。偉大的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了!”
這是中國戰地記者方大曾1937年7月在《盧溝橋抗戰記》中的一段文字。“第一次知道我還有個舅舅,是1950年5歲時隨父母回到北京協和胡同10號方家老宅,老宅前園東南角立著一個碉堡樣的灰色小木屋,后來我知道,這個小木屋是舅舅以前沖洗膠卷的暗室。”方大曾的外甥、四川日報老攝影記者張在璇回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方大曾穿越炮火奔赴前線,成為報道盧溝橋事變的第一位新聞記者。8月1日,他在《世界知識》雜志上發了第一篇報道盧溝橋事變的新聞通訊《盧溝橋戰記》并配發照片,同月《美術生活》雜志刊出了攝影記者方大曾(署名小方)拍攝的《抗戰圖存》和《為國捐軀》兩組照片。前者是記者在盧溝橋拍的中國軍隊第一期戰況照片;后者反映了北平各界慰問受傷將士的情況。
盧溝橋事變后,方大曾不斷從晉冀抗戰前線發回通訊和照片。但是,9月30日,《大公報》刊登了他寫的《平漢北段的變化》一文后,25歲的方大曾在河北抗日前線失蹤,從此再無消息。
2006年3月16日,張在璇將所有留下來的底片無償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共837張,至今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