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墻體廣告 夏秋季節,瀘西縣三塘鄉菊畹村雨后春筍的中草藥和萬壽菊又競相開放,藥香、花香氤氳縈繞。村子附近青山翠屏,溪泉淙淙,山上林木蔥郁,雀鳥和鳴,風景如畫。
描寫這蒼山綠海風情的“美術大師”,正是張云紅和鄉親們。
張云紅曾是菊畹村里有名的貧困戶,靠幾畝薄田度日。天長日久,仔細的他發現菊畹村氣候冷涼,對比適宜栽培中草藥。尤其是幾年前草烏商場火爆,大眾上山粗野采挖,致使野生草烏面臨物種絕滅的風險。
“怎么解救行將絕滅的野生草烏?”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張云紅對家鄉生態環境產生了史無前例的擔憂,“若能讓寶貴的生物資本持續在大山深處生息繁衍,通過人工馴化栽培,堅持原生態的生物藥素,發展壯大草烏工業,未嘗不是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1999年,張云紅從人工馴化栽培野生草烏開始,做起了試驗,在取得成功之后,又把試驗規模擴展到半夏、重樓、羅鍋底、小白芨、當歸、續斷、金銀花等中草藥,憑仗10多年的固執與尋求,他艱難地一步一步擴展種類和面積。
幾經崎嶇,幾分耕耘。終于,張云紅成功了,他完成了從舊日的“藥癡”到三塘鄉中草藥栽培協會會長的蛻變,完成了從貧困戶到致富領頭雁的富麗回身。
飲水思源,富不忘本。“沒有大山得天獨厚的氣候、生態和中草藥資本,就沒有自個的今日。”張云紅說,大山的草木是他揮之不去的留戀。“不只要靠山吃山,更要靠山護山”。
“一人富不算富,我們富才叫富。”張云紅深知 家鄉致富無路的窘境,就發起鄉親們一同栽培中草藥。通過探索和實習,他把栽培草烏、半夏過程中的實習經驗編寫成了實用手冊,出資3萬余元分批印制1.2萬 余冊,免費送給本地農戶。同時,張云紅還每年安排各村委會農戶進行中草藥栽培技術培訓20多期,受訓1萬余人次。
在張云紅的演示股動下,全村栽培三七、草烏、 半夏、重樓、金銀花等中草藥1000余畝,菊畹村也變成全縣出名的中草藥村。1500多名大眾加入了三塘鄉中草藥栽培協會,張云紅這個“土專家”被一舉推 為理事長,每年僅中草藥栽培就為山區大眾增收3000多萬元,戶均增收4100多元。
中草藥栽培翻開致富路。鄉親們更以一顆感恩之心愛山護林。如今的一座座山梁子上滿目蔥翠,生機盎然。
“怎么提升中草藥的附加值?”中草藥栽培取得 的成功并沒有讓張云紅停滯不前。他憑仗菊畹村的天然優勢,打造特征藥膳農家樂,毛石及石板墻砌成的青瓦石頭農家小院古樸幽靜,尤其是開發藥膳農家樂剛好迎 合了現代人的攝生理念。農家樂火了,觀賞、考察的游客川流不息,呼吸帶著藥香的空氣,品味純野生藥膳農家菜。“靠中草藥栽培及藥膳農家樂的運營,每年10 多萬元的收入不在話下。”張云紅快樂地說。
一花引得百花開,百家爭鳴春滿園。看到張云紅栽培中草藥火了,如今搞農家樂又火了,鄉親們早按捺不住了。村里“原生態彝家山莊”和“菊畹人家”相繼開業,還有幾家“村莊旅館”正在籌建中。
如今的菊畹村已成了瀘西縣一張靚麗的生態手刺,而張云紅也被評為“生態文明建造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