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墻體廣告 “通過天安門那一刻,對咱們這些老兵,是終身至高無上的榮譽。”89歲的抗戰老兵盧彩文說,抗戰成功70年了,前史現已證實,中華民族團結一心才會強壯。
盧彩文白叟個子不高,說話仍然擲地有聲,9月3日的成功日紀念活動上他作為老兵代表,搭車通過天安門前承受審閱。筆挺的中山裝上掛滿了勛章,堅毅的臉上寫滿了年月的滄桑。1942年,家園云南騰沖被日軍占據的時分,盧彩文剛剛16歲,正在讀初中的他挑選了從軍報國。
“當時年紀小,也沒有其他主意,即是不想當亡國奴。”盧彩文說,教師一向教導“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就沒有家”,傳聞軍隊干部練習團在大理招學員,約上幾個同學就去了。
那一年,盧彩文即是懷揣著這么的信念,在滇西 的崇山峻嶺間走了8天,來到大理報考了軍校。畢業后,盧彩文變成我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的少尉顧問,隨后被派往騰沖擔任搜集日軍情報,一向到騰沖克復。期 間,他冒著被奸細出賣的風險,搜集了許多情報,一起也見證了日軍的殘酷罪過。
“我親眼看到,日軍在村里燒房子,打死了咱們 村4自個。說你是我國兵,就開槍打死了。”盡管已通過去70多年,但那段前史在盧彩文心中仍然明晰:“許多戰友都獻身了,一個戰友為了維護電臺,被日軍打 死在山上,還有被灌鹽水折磨死的。我有一次也差點被發現,仍是村里老鄉提早告訴了我消息。”
當年,仍是少年的盧彩文在大理上軍校時,大通鋪睡在他擺布的戰友親如朋友,一個是彭文德,一個是李炳福,但他倆都在1944年的騰沖苦戰中獻身了。
翩翩少年,今日已年近九旬,身體還很硬朗,常到國殤墓園,站在山頂,當年的朋友,是兩塊小小的墓碑,“少尉彭文德”“上尉李炳福”,一個左面,一個右邊。
1944年,騰沖克復后,盧彩文挑選回到了家 鄉持續讀書,后來變成一名教師,把自個的后半生奉獻給了家園的教育事業。盧彩文白叟說:“讀書是我最大的喜好,假如日本不侵犯咱們,我也不會去報軍校。民 族危亡的時分咱們從軍打仗,國家開展建設的時分咱們多讀書,這么咱們的民族才會開展下去。”
在騰沖縣城的一個一般院子,盧彩文白叟如今的日子平靜而充分,他的家,是滇西人獨愛的小院,碗口大的山茶花正在盛開,堂屋里掛著的老照片和一幅幅錦旗,在靜靜訴說著主人不普通的終身。
如今盧彩文白叟現已是四世同堂,3歲的曾孫盧思富現已會認不少字,指著墻上的照片說:“爺爺是打日本的,我國武士。”
盧彩文如今很忙,經常騎著黃色電動摩托車,熱心于抗戰前史公益活動。他對記者說:“我一向在想,70多年前咱們國家積貧積弱,而日本是領先的工業國家。為什么咱們可以戰勝它?即是由于咱們中華民族團結一心。”
他說,70多年了,最高興的工作即是國家一天比一天愈加繁榮富足,成功日紀念活動十分隆重,國家富足起來了,咱們這些老兵十分的自豪。但咱們肯定不能由于日子閑適了就忘掉那段前史。如今這個國際還存在許多挑戰,中華民族的巨大復興需要整體中華兒女一起來完結。
白叟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我國人,要自強!要團結!要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