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體廣告 中新社上海9月1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院士13日在2015級重生開學典禮上,向1萬2千多名重生們表達了深切等待:“大學生活自身即是從確定性思想到批判性思想,從隨流從眾到心里覺悟的改變進程。獨立,是你們人生必經的路途。”
在張杰看來,上大學的進程是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不知道的進程,大學生活自身即是從確定性思想到批判性思想,從隨流從眾到心里覺悟的改變進程。他從“自傲”、“自勵”、“自省”三方面與重生們共享了獨立的意義。
知識界普遍以為,大學要培育的應該是“健全”的高手。清華大學新晉副校長施一公便以為,上大學是為學做人,是學做一個健全的、有自傲的、尊敬他人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而大學最主要的方針即是培育這么的人。
“當你們只看到他人的長處,而看不清自個的尋求時,最主要的即是要信任自個,即是要堅決果斷、毫不退縮地追逐自個的愿望,樹立獨歸于你的自傲”,上一年寄 語重生要喚醒心中愿望的張杰,期望重生們能不受外界干擾,獨立學習和考慮,大聲說出心里深處的愿望,“因追逐愿望而焚燒熱情才干發生真實的、耐久的自 信”。
當天,這位校長特別請來機械與動力學院2004級校友楊分明。2012年,人類首次經過時年25歲楊分明,發現了苦苦找尋半個世紀 的希格斯粒子的存在,這個發現為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做出了主要貢獻。楊分明赴MIT攻讀物理學博士后,除去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睡覺和歇息外,都沉浸在 實驗室中。
張杰以為,讓楊分明繼續焚燒自個的熱情,義無反顧地去探究世界最終極奧秘的,恰是“一種內生驅動的自我鼓勵”,“自勵,即是一直 堅持尋求杰出的慣性,它源于心里深處的酷愛和矢志尋求的純粹。”他等待每一名交大的學子能在自我鼓勵中堅持獨立發明的一同,多一份酷愛和純粹。
另一位校友戴文淵的故事則被張杰視為“自省”的最好注腳。戴文淵在校時曾獲第29屆世界ACM大賽全球總冠軍,榮譽和光環并沒有讓他迷失自我,反而讓他 自省人生真實的價值地點。結業后,戴文淵先協助baidu建起我國最大最成功的學習體系,并在2014年挑選與全球頂尖的數據科學家一同創立“第四范式”公司, 志在用數據描寫規則,讓數據發明價值,
張杰指出,自省的條件是“知道啥對自個更主要”,莘莘學子們應該像戴文淵相同,在學習進程中找到“啥比分數更主要”;在研討進程中找到“啥比論文更主要”;在人生計劃中找到“啥比工作更主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