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報道 >>豫園街道舊改盼“新生” 老城廂不做臟亂差代名詞
豫園街道舊改盼“新生” 老城廂不做臟亂差代名詞
- 良心做事 誠信待客 專心服務
- 掃一掃
加好友
2015年09月15日 09:09
相關案例:
本文標簽:
上海墻體廣告
上海墻體廣告豫園大街,地處老城廂,轄區內有著名的“豫園”。這兒寓居有黃浦區七分之一的低保戶,老人多,大病沉痾患者多;大街里的光啟居委戶籍人員4260人,實踐寓居者三分之一為外來人員。
7月29日,市委書記韓正來此實地調研。一個多月之后,這兒的社會管理狀況可有改觀?居民訴求是不是得到有用回答?昨日以及此前的9月8日,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兩次來此看望,聽職能部分、居委會和居民們各方敘述:老城廂,不做“臟亂差”的代名詞。
上海墻體廣告一場“大手術”,四牌樓“重建天日”
光啟居委的周邊,是光啟路、縣左街、方浜路和四牌樓路。
這一個月來,四牌樓路閱歷了一場“大手術”。這條缺乏500米長的馬路,無證無照運營最多曾達300多處,其間在門店內運營的僅約五分之一。“居改非”、破墻開店、違法建立、油煙擾民……一切的“老大難”疑問,都集中在這條老街上。如果是在一個月前站在這兒,昂首是看不見天空的,只需電線、雨棚、遮陽篷……可謂遮天蔽日。
居民袁阿姨在這兒住了30年,近來十來年晚上都不能開窗,不然,油煙竄進來,熏得人直咳嗽;窗外更是遍地油污,亂泊車、亂擺攤,亂成一鍋粥。“我女兒惡作劇說,這么臟亂差的當地,老媽為啥嫁來?我通知她,當年可不是這么。咱們沒其他主意,就盼能重見天日!”袁阿姨說。
8月3日,四牌樓“重建天日”的舉動開始了。四牌樓路從中一分為二,向東屬小東門大街,向西屬豫園大街。這一天,兩個大街一起展開了整治舉動。
“咱們先請違法開店的業主、租戶來基地看監控錄像,看看違法運營對市容環境的破壞力;再開座談會,聽聽業主、租戶都有啥請求;然后,大街從房地部分拿到四牌樓路一切房子的計劃圖紙,一個個上門核對,哪里是違法建立,一望而知。”小東門大街副主任王玉華說,一個月里,四牌樓路小東門轄區規模撤除了一切40多戶違法修建。
與此一起,豫園大街在四牌樓路共撤除雨棚89個;撤除店招32家、廣告牌27塊、燈箱12只、卷簾門13個;撤除違法建立23處;對9家破墻開店的作了砌磚封墻處理。
一個月下來,四牌樓重見了天日。拆了用于運營的違建,需政府協助工作的,能夠組織保潔環衛等社區崗位;真實生活艱難的,能夠請求低保。“由于事前奉告、發起很充沛,區個體勞動者協會的志愿者業主帶頭拆違,各部分和諧協作,沒有呈現一家整改不協作的景象。”王玉華說。
“打開”征定見,“馬路菜場”入了室
出了四牌樓,即是縣左街。9月8日上午,一處無證無照運營豆制品的貨攤前,幾位城管和商場監督法律人員正在奉告攤販,到9月10日周四,這條街上無證無照食物貨攤都不得再持續違法運營。
“那么,我不賣豆腐,賣蔬菜能夠嗎?”攤主問。
“不能夠,關系到食物安全,一切運營都要有證有照。”法律人員說。
“為啥不能夠,在菜場里賣菜的,是不是都有證有照?”
攤主很較真,法律人員也很仔細:“沒錯,菜場運營者都有證有照。”
“好吧,我曉得了,周四就不賣了。”攤主有點悻悻然,但仍是做出了許諾。
9月13日下午,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再次回訪,縣左街上不少破墻開店的門面已砌墻關閉,街面潔凈了很多。
就在一個月前,縣左街一帶處處都是“馬路菜場”,擁擠到啥程度?一位居民說,外孫長到三歲了,歷來沒能坐兒童車來街上逛逛,遍地貨攤,連上街沿都看不出了,自行車也過不去,更別提兒童車了。
“馬路菜場”的疑問都是明擺著的,僅有的“優點”即是廉價。整理“馬路菜場”,不只需“還路與民”,食物安全、次序、攤販的生計,相同也不能少。8月初,豫園大街城管開了好幾場居民座談會,讓咱們打開說說終究怎么辦。“成果,居民的定見好像歷來也沒有這么共同過,”豫園大街城管法律中隊隊長何國權說。
“咱們家三代5口人,4個人退休了,家里天天中晚飯菜錢大概六七十元,每頓6個菜,只需不比這個規范貴太多,咱們仍是歡欣規范菜場。”居民袁阿姨通知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袁阿姨的話代表了居民們的遍及定見。要避免“馬路菜場”回潮,分流收編“馬路菜場”,規范化菜場就要杰出公益性,讓菜販租得起貨攤,讓居民買得起小菜。“大街、居委會正活躍和區商務委、豫園菜場洽談,力爭在菜場內拓荒自產自銷區域,鼓舞菜販進菜場規范運營,完成菜場與居民之間的供需對接。”光啟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代蓉說。
本來,居民家門口就有規范化的豫園菜場。“一個月前,豫園菜場的貨攤空置率還在30%擺布,今日,簡直租滿了。”豫園大街商場監督管理所所長周健說,一個月內“消除”空置貨攤,一靠城管守好馬路,也靠的是菜場提高吸引力。
舊改要時刻,寓居環境先改進
“四牌樓‘重見天日’,還沒完,改進老城廂的寓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還有很多工作做。”黃浦區城管法律局局長徐文虎說。8月大雨,康家弄沒再積水,怎么確保這一帶的老胡同今后雨天也少積水、不積水?拆違整治后的街面留出了空地,是不是能夠補種美化,讓居民看得見綠色聞得見花香?
四牌樓周邊的房子真實太老了,樓上打翻水都會滴到樓下,咱們都盼舊改。可是,舊改是需求時刻的。或許,居民還要在這兒住適當長的時刻,改進生活環境,即是實真實在的民生大事——要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在等候舊改的老城廂,相同能夠生活得有莊嚴、有面子。
四牌樓路100號,住著一對夫妻,丈夫殘疾,老婆無業,在整治中提出希望能幫他們在門口做一個無障礙步道。他們的訴求得到了滿意,如今改造圖紙已出,很快就可施工了。
“不止要改進100號,四牌樓周邊巨細胡同的寓居環境,都要同時改進,預計區財務將為此劃撥500萬元。”徐文虎說。
記者手記
最難啃的,先啃
7月29日,韓正書記在豫園大街實地調研時,一位“墨鏡阿姨”看到有市領導,火氣蠻大地攔住了咱們問:“我家門口是小馬路,啥車子都往里面開,亂停放,亂擺攤,聲響吵得不得了。我打了很多電話給政府部分,沒有回音也不來整治,據說是怕抵觸。政府的人怕抵觸,咱們老百姓怎么辦?”
這位居民的“兇橫控訴”,真實說出了老城廂的對立和管理之難。單單一個四牌樓,就不是好啃的“骨頭”。這條短短的小馬路,觸及兩個大街,數個職能部分。從8月3日至今,這條路得以“重見天日”,管理動作之大,辦法之得力,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能有這么的作用,拿黃浦區城管法律局局長徐文虎的話說,那叫——最難啃的骨頭,先啃。
黃浦區作為上海基地城區的中心區域,要點區域和嚴重活動多,社會重視度高,怎么立異城市管理新模式,打造城市管理最過硬區域?
本年5月初,黃浦區城市管理行政法律局揭牌,標志著黃浦區推動城管綜合法律體制機制改革全部發動。爾后,黃浦城管行政法律的職能從單一市容市貌向城市管理、商場監管、街面治安延伸,隨同這一改變,不只是城管、大街、公安等有關機構協作運轉方法的調整,從疑問發現、派單處處理,都將為城市管理的功率和效能帶來明顯提高。
這么的機制,在四牌樓初見成效,是不是也能在別處展現“一流水準”?尚待時刻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