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據濱州墻體廣告了解,濱州沾化漁鼓戲是山東省沾化縣獨有的地方劇種,曾經瀕臨滅絕,但經一個瀕臨“破產”的地方劇團的搶救挖掘整理,使其重放異彩,在全國屢獲大獎,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舉又使劇團起死回生,通過演出漁鼓戲,逐漸興盛起來。劇團的興盛又促進了漁鼓戲的整理提升突破,最終實現了一個“非遺”劇種與一個劇團的互救共贏,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文化團體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都有借鑒意義
這兩天,濱州沾化漁鼓戲劇團穿梭于縣內外的城鎮、農村,演了一場又一場。據團長王春貞介紹,不僅現在忙,四五月份的演出日程已排得滿滿的。
王春貞說:“與其說是我們救了沾化漁鼓戲,還不如說是沾化漁鼓戲救了我們。現在我們一年能演200多場,群眾越來越喜歡,我們也演得越來越有勁。”
據濱州墻體廣告公司了解,沾化漁鼓戲劇團的前身就是沾化呂劇團,雖然當時沾化縣呂劇團還在,但也幾近癱瘓,而現在的好局面是這個劇團始料未及的,這一切的變化,都要源于沾化漁鼓戲的重獲新生。
從漁鼓道情到漁鼓戲
漁鼓,亦稱道情,原是道士們唱的曲調,源于唐朝道教經韻,道情一詞始見于南宋,到元代其形式趨于穩定。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因其用漁鼓伴奏、簡板擊節,故道情亦別稱作漁鼓。道情是道徒必備的一種謀生技藝,隨著道情題材的擴大,道情的作者和演唱者也在擴大。
明清以來,道情流傳漸廣,影響擴大,成為比較流行的曲藝形式之一。我國大約有二十個省流傳有道情藝術。漁鼓流行于山東沾化農村時,將說唱的漁鼓搬上舞臺化裝演出,并隨著演唱內容及人物行當的擴充,逐漸衍化、發展成為大型的戲曲藝術――漁鼓戲。據《沾化縣志》、《山東藝術志》、《中國戲曲志?山東卷》載:“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營村重修道觀時,有道士來此說唱,村民學會其腔調,并逐漸予以衍化,把說唱形式的漁鼓發展成為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漁鼓戲。”
漁鼓戲的誕生、發展,與山西、河北等地移民的大量涌入,異地文化的交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歷代藝人的加工、提煉和創作,它衍化為一個以板式變化體為音樂體制的古老劇種。
當時,每逢九月香火會,戲班便在道觀前搭臺專唱會戲。冬閑時,藝人們則聚集戲房切磋技藝、排演新戲,春節期間登臺演出,直出正月。當地盛傳:“扔下牲口撇下筐,莊里傳出漁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覺,就是落不下漁鼓調”。足見漁鼓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解放后,漁鼓戲有了更大發展,曾一度成為沾化境內和流布地區城鄉趕會、逢年鬧節的主要藝術形式。漁鼓戲演出活動一直延續到1957年,后因歷史原因和隨之而來的自然災害,業余戲班相繼撤銷,大規模的演出活動由此中斷,僅散見于民間小型娛樂,隨著時間的推移,漁鼓戲這一稀有劇種已到瀕臨滅絕的境地。到2006年,當年眾多的藝人只剩下84歲的邊洪志、74歲的邊希莊、85歲的邊洪武、65歲的劉尊祿四人。隨著這些老藝人年事漸高,如不及時挖掘保護傳承,具有300年歷史的沾化漁鼓戲很可能就此失傳。
沾化漁鼓戲重放異彩
據沾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術國強介紹,沾化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把保護發展好漁鼓戲作為推動沾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施文化興縣戰略的突破口,專門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沾化漁鼓戲的挖掘保護傳承措施,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使其重放異彩,精心打造沾化漁鼓戲發源地這一文化品牌。
2006年3月,該縣組織有關戲曲專家與縣劇團人員深入胡營村,與僅存的四位漁鼓戲傳人同吃同住,將老藝人所能記憶的《二度》、《高老莊》、《出家》等多個劇目整理完畢,并發現了當年演出時的服裝、道具、樂器和道觀原址。
專家們還繼續深入漁鼓戲和漁鼓曲藝流行區域,對尚未掌握的劇目、曲牌進行深入挖掘,將已搜集的劇本、曲譜進行整理,并陸續印刷出版,對民間健在的老藝人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同時對已搜集的資料逐步制作音像資料。同時,該縣決定以縣呂劇團和冬棗之鄉藝術團為基礎成立沾化漁鼓戲劇團。
依據這些基礎,曾在1983年挖掘過漁鼓戲音樂的濱州市呂劇團國家一級作曲家王永昌參與其中,將原呂劇劇本《審衙役》改編成漁鼓戲形式,改造伴奏樂器。由原來的漁鼓、簡板和嗩吶三大件,改為漁鼓、簡板和越胡,另外還加上了三弦。原來的漁鼓戲都是男戲、男腔,這次伴唱改為女腔,豐富了唱腔。
王永昌認為,從其表現力來看,漁鼓戲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唱腔有特點,領、伴唱結合的形式使整個唱腔織體豐富多彩,特別是伴唱很好聽,一唱眾和,此起彼伏,獨具特色。文戲武戲兼備,能演連臺本戲,有可塑性。旋律豐富,不單調、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生命力很強。
沾化漁鼓戲《審衙役》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2006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上榮獲最高獎――最佳推薦劇目獎等七項大獎,之后又被省政府批準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7年10月28日,在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暨第二屆全國小戲小品大賽中,漁鼓戲《審衙役》躋身“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優秀劇目獎”榜首。經過申報,2008年6月,沾化漁鼓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自2008年3月開始,沾化漁鼓戲劇團又開始排練鄭板橋系列劇之二《追龍缸》,2009年再次名列“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優秀劇目獎”榜首。2010年又排演鄭板橋系列劇之三《打板橋》,并籌劃排演沾化冬棗發展歷程的大型漁鼓戲劇。對此,中國劇協藝術發展中心主任、著名戲劇評論家周光給予高度評價。
沾化漁鼓戲劇團的涅槃重生
一種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走向市場,能否走向市場就要看其群眾基礎和藝術成就。沾化漁鼓戲在全國屢獲大獎,更加堅定了該縣扶持壯大漁鼓戲、把漁鼓戲推向市場的決心。
長久以來,由于沒有新劇目,人員老化、設備陳舊等原因,2006年前,擁有20多名演職人員的沾化縣呂劇團,每年的演出不足30場,收入兩三萬元,自身生計都難以維持。
在這種情況下,山東省文化廳,濱州市財政局、文化局,沾化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為沾化漁鼓戲劇團撥付資金160萬元,扶持漁鼓戲劇團建設與發展,主要用于挖掘整理資料、曲譜、文字,部分音像資料的制作,同時幫助更新音響、樂器設備,添置服裝、道具,建設高標準排練廳,為漁鼓戲劇團的演出創造了條件。
群眾又看到了久違多年的漁鼓戲,都非常喜歡,很多村邀請劇團前去演出,同時縣委宣傳部將漁鼓戲演出作為文化下鄉的主要載體,組織多種形式的演出。在各方的努力下,劇團很快打開了市場。2006年,沾化漁鼓戲劇團演出達到170余場,實現收入近20萬元,實現了劇團發展的巨大轉機。近幾年來,演出范圍逐漸擴大到周邊的陽信、濱城、博興以及東營、黃驊等地,演出劇目也由單純的演出漁鼓戲劇目,發展到輔以相關主題的綜藝節目,使傳統戲曲藝術煥發了勃勃生機,平均每年演出近200場、收入40多萬元。
王春貞說:“以前,自己出去找市場都找不著,現在,想演都演不過來。”沾化漁鼓戲劇團已開始在農村文化市場自由馳騁,同時促進了整個劇團藝術水平的提高。劇團演職人員由24人發展到36人。其中,3人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員,5人晉升為國家二級演員。
良好的演出市場前景,更激發了漁鼓戲劇團排練與演出的積極性,自身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推動了漁鼓戲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提升,實現了一個“非遺”劇種與一個劇團的互救共贏。
“文化遺產與市場脫節,是當前很多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窘境。很多文化遺產雖然采取了保護措施,但始終還是躺在書本里、拷在光盤里、擱在展廳里,不能進入市場,接受市場的洗禮與選擇,僅靠政府和一些公益組織的保護,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沾化漁鼓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漁鼓戲市場繁榮之時,就是漁鼓戲事業興盛之日。”山東省文化廳一位負責人說。
用漁鼓戲打開“文化興縣”突破口
沾化漁鼓戲的復興與展演,成為沾化文化事業的一塊響亮的特色品牌,并帶動了該縣東路梆子、渤海大鼓、鴛鴦嫁老雕等特色戲曲以及書法、繪畫、剪紙等傳統藝術的整理發掘,成為推動該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突破口,成為該縣實施“文化興縣”戰略的重要舉措。
沾化縣委書記賈善銀說:“這種具有濃厚特色的地方戲曲是非常難得的寶貴文化資源,繼承和弘揚好沾化漁鼓戲,不但能夠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而且能夠以這一文化凝聚人心、聚集人氣,成為建設和諧縣域、富足縣域的重要基礎力量。”
正是因為認識到這一點,沾化縣不但把推進文化發展繁榮作為興縣之策,而且具體到把漁鼓戲的傳承與發展,作為社會聯動工程,讓漁鼓戲的傳承從娃娃抓起,推進“漁鼓戲進課堂”與“進劇團學漁鼓戲”,把漁鼓戲作為中小學課余選學課程,目前已在3處中小學進行試點,并選拔14名13—15歲的中學生,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進入漁鼓戲劇團學習漁鼓戲。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