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民墻廣告發布 (21)日下午,由中共沙坪壩區委宣傳部、重慶市作協主辦,沙坪壩區文聯、沙坪壩區作協承辦的李承萍長篇小說《雄關古鎮恩仇錄》、《陪都肄業記》研 討會在沙坪壩文明館舉辦。來自市文聯、市作協、高校文學院的十幾位著名作家一致以為由農人作家李承萍創造的這兩部長篇小說的言外之意充溢巴渝風情,對重慶 本鄉婚喪嫁娶等習俗習俗活動的描繪非常到位,補償了時空的缺失、前史的缺失。
專家:小說打造了心靈家園 補償了傳統文明空白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茍世祥教授以為,李承萍的長篇小說描寫出了五光十色的人道國際,經過將20世紀30年代重慶青木關大戶關忠實與鄉長應進軒 兩家之間發作的恩怨情仇放置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中,充分表現了人道中天使和魔鬼的元素。“實際上,李先生不只描述了青木關這個實際的家園,更給讀者打造了 一個心靈的家園。”
重慶市作協榮譽主席余德莊表明,李承萍擅于在大的前史節點中表現青木關的傳統習俗和文明,“當然,反過來說也能夠,這兩部小說也是經過青木關的變遷來反映前史的改變,這讓小說具有激烈的我國氣度、地域特色。”
在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鄧毅看來,李承萍這兩部小說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再現了重慶青木關的當地文明,特別是對重慶本鄉婚喪嫁娶等習俗習俗的描 寫,彷佛讓人置身于前史的時空中。“如今80后、90后大多現已忘卻了許多優異的傳統文明,李承萍先生的小說能夠補償這段文明空白。”
李承萍:下一部小說重視獨生子女疑問
據了解,本年65歲的李承萍只要初中文明水平,從2009年開始創造,到現在,現已創造了4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人生》、《星隕》、《雄 關古鎮恩仇錄》、《陪都肄業記》等。李承萍告訴記者,“我當過農人、當過兵,也當過企業家,2009年,有個朋友說,你既然有這么精彩的人生閱歷,為何 不寫成一部書呢?這句話讓我走上寫作之路。”
據李承萍介紹,之所以將寫作目光放在家園青木關,是因為自個非常酷愛這片土地,“想經過自個的筆,把青木關堅定不移的精力描寫出來,期望年輕一代能夠經過我的書,了解這片土地的前史和優異的傳統文明,激起青年朋友們愛國愛家、勤勉創業的熱心。”
對于將來的寫作方案,李承萍稱,“接下來會把自個的寫作視界放得更廣大,我現已在寫一部關于獨生子女的長篇小說,期望能夠呼吁社會各界更多地重視獨生子女的疑問,大約兩年后能夠跟讀者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