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墻體廣告制作 溫熱茶杯,放入一撮茶葉,再倒入小半壺開水……茶香四溢開來。10月2日14點36分,G1524次列車的車廂里,滿是“醉”了茶香的乘客。
循著茶香,記者找到了源頭——湄潭茶商聶小慶。聶小慶曾經是湄潭茶廠的一位下崗職工。而如今,他是長沙春上春茶業的老板,每年將價值400萬元的貴州茶葉銷往湖南。
他乘飛機往復貴湘多次,如今貴州有了高鐵,“還能好好看看沿路的美景。”聶小慶坐在車廂里,端著茶杯,雙眼望向窗外。
2001年,因為制茶廠改制,聶小慶不得不下崗。除了“懂茶、愛茶”,他說自己“一無可取”,人生走向了低谷。
在朋友們的建議下,他前往長沙,“長沙不僅是湖南最大的茶葉集散商場,也是全國聞名的茶葉商場之一。我去轉轉,想了解長沙茶市和貴州茶市有何不一樣。”
就在逛茶市的過程中,聶小慶發現了一個現象:除了本地茶外,最多的即是浙江的西湖龍井和福建的鐵觀音。西湖龍井主攻高檔商場,而鐵觀音則走中低 檔商場。 “龍井價位偏高,不適合通常的消費者。鐵觀音價位適中,但不耐泡,而湄潭翠芽,報價適中,味道好,又耐泡。假如帶到長沙來賣,會不會走俏商場呢?”
隨后,聶小慶帶著湄潭茶前往長沙,決定做一番工作。他很快碰到了難題,貴州茶賣不走。與客戶溝通后,聶小慶理解了原因:曾經,貴州茶在省外并不出名,很多人壓根就不知道貴州產茶。
于是,聶小慶便開端謀劃著怎么讓長沙市民了解貴州茶。他將茶的樣品裝在一個小包里,自動送到長沙本地最有名的茶莊、茶室及會所。不久,貴州茶被茶莊、茶室及會所認可,聶小慶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這幾年,得益于多彩貴州的宣揚,讓咱們都知道貴州茶好。”聶小慶說,到店里問詢貴州茶的人逐年劇增。
店里的銷量越來越好,但聶小慶并不滿意。“我這次回湄潭,即是去產地看看,好好預備下一年的春茶。”這時,旁邊有老鄉問:“你的茶葉店在哪,咱們旅游完了就去你那看看。”
聶小慶隨口告知了地址,幾秒鐘后卻自信地說:“你忘了也沒關系,你去長沙的各個銀行,都能看到我打的貴州茶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