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銅川墻體廣告 在一些銅川人的回憶里,坐落銅川市最南邊與富平交界的屯里村僅僅一個再一般不過的小村落,沒幾自己知道在地理上它即是銅川的“南極”,更不知道這兒從
前是屯兵的重地、鄉民從前過著缺衣少食的艱難日子,而跟著改革開放的推動,又為這個有著200余戶鄉民的村莊,打開了如何的休養生息通途呢?
原著居民住村寨 遷來的人住窯洞
從銅川新區一路向南,順著通往村莊的水泥路,穿過一片片綴滿紅彤彤蘋果的園子,屯里村已在眼前。
果園邊,果農正在依照果商的要求將成熟的蘋果按等級裝箱。而在一片果林中,屯里村就映襯其中。屯里村是銅川最南邊的一座小村莊,從屬銅川新區坡頭街道
辦事處,跨過濁峪河即是三原縣的新興鎮。村子是在上世紀70年代全體從本來寓居的村寨和坡邊的窯洞搬遷到這塊相對平整的當地,家家戶戶住進了磚混結構的平
房。
“俺家本來在村寨里住,后來村里全體搬到這兒。”86歲的丁常發白叟是村里的“原著”鄉民,祖輩都在這兒寓居,這兒的大戶也是丁姓。
從白叟的敘述中知道,屯里村本來是個村寨,一丈厚的寨墻倚地勢而建,圍繞著全部村寨,東、南、西是土崖,只要北邊修有城門通往出村的大道和犁地。村寨
里住著約100戶鄉民,最有錢的即是丁常發祖輩,是在四川做鹽生意。“后來逃荒的人來的多,都是跟村寨里的鄉民有親戚關系,遷來的人就在村寨外的土崖下挖
窯洞寓居,拓荒耕田。”白叟說:“村寨里都是祖輩都在這兒的‘原著”鄉民,村寨外面都是后遷來的。”
“其時村寨有大門,能通過一輛牛拉的平板車,修建寨墻即是為了避免土匪的侵擾,乃至家家戶戶還挖有地道,通往土崖的半腰,可是出不去,只能在里面逃
避。”崔志榮白叟說。在他的回憶中,老輩人曾說過,在清朝時,一戶姓馮的宗族,為了逃避土匪而躲進地道中,不知道啥原因被土匪用火燒死在地道里,僅幸存一
人。
因曾駐過兵才有了村名“屯里”
91歲高齡的丁紀林是村里最年長的白叟,他的兒子口通知華商報記者,白叟從前在民國時期被抓壯丁參加了國民黨部隊,曾在韓城玉門的黃河濱守過黃河。
據白叟講,他們家朋友3個,自個因父親有病回來后,正在耀縣華源上學的弟弟丁蠻根卻瞞著家人參加了遠征軍,從此再也沒有回來。白叟說,弟弟叫蠻根,是由于弟弟出世那年大旱,地里沒有糧食吃,家里人煮油菜的根吃,油菜的根俗稱“蠻根”
據白叟們說,聽祖輩們講過,這兒曾是古代屯兵的當地,后從本來村寨城門東邊從前發現的大量碳渣,或許能證實村里的傳說。“白叟說過,這兒是屯兵養馬的當地。”丁常發說。
“向東30里是富平的莊里、向西30里是淳化的方里、向北30里是耀州的安里、向南30里是三原的東里,這兒叫屯里。本來這兒還有烽火臺,應該是哪個朝代屯過兵。”崔志榮白叟說。
曩昔從井里取水要3自己合力絞上來
屯里村處在半坡塬上,自古以來吃水都是疑問,盡管崖下有濁峪河,但在曩昔鄉民用水仍是很不便利。為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鄉民組織起來在村里打了一眼
100多米深的井。“本來井上絞水的繩子有小孩的手臂粗,要三自己配合才能絞一桶水上來,吃水難著呢,誰家再沒有個男丁,真的很艱難。”丁常發白叟感慨地
說,到了如今,鄉民用水便利多了,新村打了機井,修了水塔,管道鋪設進每一戶農家,不必出門就能用到自來水。
聽村里白叟們講,濁峪河從前還叫“母豬河”,盡管源頭就在不遠的安溝,但終年水流不斷,河水在冬天都不結冰,全部河床上布滿了泉眼,冒出來的水,冬溫
夏涼。過年時,家家戶戶的婦人拿著一家人換下來的舊衣服到河里洗,河道里滿是婦大家的說笑聲。而村里還傳說,濁峪河的水在古時從前送到皇宮,供皇家使用,
即是由于水質好,燒開后沒有雜質,深受皇族喜愛。
從種莊稼到栽果樹 村里再難見恓惶人家
據白叟們講,盡管是靠天吃飯,但這兒的地好,啥都能種,所今后遷來的人逐年添加,慢慢構成一個1000余人的大村莊。
“那個時候,只要住在村寨里的老戶平地上有地,后遷來的鄉民都是在崖坡上拓荒種田,麥子、玉米、谷子、蕎麥、油菜,啥都種。只要能種活,吃到嘴里。”
丁紀林白叟回憶猶新,最佳種的是蕎麥,7月種、8月花、9月蕎麥收到家,蕎麥是成長最快的農作物,可是產值少,只能做補充,最佳的仍是谷子產值高,便利加
工食用。
跟著農村經濟的轉變,上世紀90年代,村里開端栽培蘋果,到如今,全村3900畝土地,除了一部分坡地栽培糧食作物,平地栽培了1500畝果樹。鄉民
268戶,家家戶戶都栽培了蘋果樹,日子也不斷改進,村里再難見到恓惶人家。“好日子要好好過,所以我還要多活幾年哩。”91歲的丁紀林白叟笑呵呵地說。
華商報記者 趙雄韜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