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墻體廣告 這兩天,泗陽縣成子湖畔盧集鎮成子湖社區,千畝稻田一片金黃等候收割。來自鹽城的種糧大戶彭玉龍看在眼里喜滋滋的。前年秋天,他跑來考察,感受這地真不賴,周邊基礎設施配套齊備:水泥路伸進田頭,灌溉水溝暢通無阻,每隔不遠就有一間新泵房……很快,他就決定包下這1000畝地,去年開端種起優異水稻。本年估計畝產500公斤,每畝純賺800元。
彭玉龍眼里的這片膏壤,地形低洼,雖緊挨成子湖,但灌溉設施差,幾年前,旱時水抽不上來,汛期水排不出去,長不了多少稻子,畝產僅300公斤,農人秋天還要劃船進田割稻穗。
改動,源于2012年。當年,省委、省政府施行新一輪扶貧開發和脫貧奔小康工程,成子湖周邊地區被歸入6個要點片區,實施會集連片開發,其間包含泗陽3個城鎮、39個村。當時,這里有12個經濟單薄村,低收入農人3.27萬,占總人口兩成多。2013年頭,省委書記羅志軍調研成子湖片區扶貧開發,指示“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成子湖周邊扶貧發動兩年多來,泗陽片區累計投入40.66億元,這片土地活力煥發。
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先行。4條新修公路直通成子湖周邊,47條農村路途提檔升級,路路通,密織網,進村達戶,這里不再是交通神經末梢,不再是阻塞的孤島;建造干支渠防滲10公里,改造電站15座;新增高標準根本農田4萬畝,復墾收拾2000畝成子湖灘涂。
地,仍是那塊地,但換了種法。
在成子湖社區,農人曩昔種小麥種山芋,一畝地一年就掙三四百元。而如今,得益于基礎設施改善,他們種水稻、建大棚、搞飼養。改造低洼地,水稻栽培添加3000畝;2300畝拋棄沿湖濕地,通水通電,養魚養蝦養蟹。成子湖社區書記翟正平說,糧田每畝增收兩三百元,搞飼養,畝均收入3000元。
湖,仍是那個湖,但換了“吃”法。
10年前,成子湖三成水面圍網飼養,危及水質。近3年,泗陽退漁還湖3.6萬畝,開展生態飼養。養少了,水清了,養出魚蝦更生態更值錢。
高渡鎮周崗嘴村青蝦飼養基地老板昝靈華說,一口蝦池子一畝大,產蝦100公斤,收入超萬元。成子湖社區正在趕建“小街漁村”,招引城里人,前來嘗湖鮮、休閑垂釣。
“路通了,我前年才敢擴展飼養面積200畝,一年六七十萬斤魚蟹,老板們開車上門收,不要我煩神。”跟成子湖社區飼養大戶金柱相同,當地農人不再愁賣難,由于蘇寧易購網店開進村頭,土里種的、水里養的,走網路賣全國,兩個月出售60萬元。
人仍是那些人,但換了活法。
來料加工、來樣定做、來件裝配,農副產品加工……泗陽發動6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產業鏈下鄉,在成子湖周邊設立126個加工點,讓1.4萬農人進廠掙薪酬。盧集鎮郝橋村農人韓娟到村頭捷鋒帽業加工點上班,一年收入3萬多元,賺錢、照料家庭兩不誤。高渡鎮周崗嘴村花菜基地就近吸納農人近百名,每人一天能賺80多元。
成子湖社區農人陳維蘭記住,那一年,全家6口人蝸居小土房。而今日,她家搬進三層小樓。“面積200多平方米,寬闊著呢!村里會集蓋新房,老房換新房,根本沒花錢。”
離陳家三四百米處,是新建的幼兒園和村小,教師都是縣教育局組織,陳維蘭孫子在這讀小學。天天,他走幾分鐘就能到校,而放在曾經,那要趕十幾里路,到鄉里上學。新建的村清潔服務站,診療室、輸液室、檢查室一應俱全,4名醫師由鎮清潔院選派,陳維蘭隨時能去量血壓,看頭疼腦熱。
“如今,村里條件好了,幾畝地也流通出去,我能放心出門打工。”陳維蘭的小兒子黃國強如今常州打工,月收入四五千元。他說,曾經兒子上學遠、母親身體欠好,都要照料,想出門也邁不開腿。與黃國強相同,成子湖社區45歲以下農人,九成已出門打工。
日子變了容貌,大家多了笑臉,美好拔節高。截至9月底,泗陽片區已有2.19萬人脫貧,到本年底,估計再增2000多人脫貧,農人人均可支配收入本年可達12860元,12個經濟單薄村團體收入將悉數超過20萬元,而2012年,農人人均收入僅8909元,村團體收入根本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