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墻體廣告制作 北京警方19日透露,假充公安、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進行電信欺詐案件呈現高發態勢,今年以來北京市共發案3300余起,涉案金額5億余元人民幣。
值得重視的是,此類電信欺詐案件的報案人中,50歲以上上當人群較為杰出,共近800人,約占24%,其間70歲以上的白叟有200余人。
據北京市公安局刑偵總隊辦案人員介紹,嫌疑人運用的欺詐手法不斷花樣翻新。違法分子運用互聯網、手機、座機、短信等方法,假充公安、檢察院、法院等工作人員,以被害人涉嫌毒品違法、洗錢違法、信用卡透支等“違法活動”為由進行欺詐。
北京警方披露了一同典型案件:一名假充北京市石景山區公安分局的“警官”致電某女士,稱她涉嫌一同上百萬元的洗錢案,警方要凍住其名下一切財物。為了配合公安對洗錢案的查詢,需求這位女士將一切存款轉到“警方”供給的“賬戶”上。該女士當天就將悉數資金合計110余萬元轉入了“賬戶”內。之后她才知道上當上當。
有的嫌疑人還會供給一個所謂“最高檢察院”的冒充網站,經過非法途徑取得被害人個人信息后,并制作一個假通緝令。因被害人看到通緝令后,輕信了嫌疑人的威望身份,遵從嫌疑人的指揮,經過貨臺、ATM機、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方法,將大筆資金轉入嫌疑人供給的“安全賬戶”內。
據警方泄漏,在整個欺詐過程中,違法分子都會以保密為由,請求被害人不能掛掉電話,不能與其他人或許家人聯絡,這會大大降低被害人識破圈套的機率。
警方提示廣闊民眾,公、檢、法機關作為法律部分,底子不存在“安全賬戶”,也不會運用電話對涉嫌違法進行查詢,更不要輕信啥隱秘辦案的言辭。但凡經過手機、座機、短信等方法,請求進行銀行轉賬、匯款的,請一概不要信任,以防止財產損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