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監利墻體廣告 《清同治監利縣志》點校本,已于2015年8月由湖北公民出書社出書發行,凡532千字。我因有幸參加該志點校,知其成就在不離兩岸監利同鄉的溝通融合。
《監利縣志》,紀監利一縣之事物也。研讀其志,可究因革,觀興衰,明得失,審時度勢,為政資治,致令兩岸監利同鄉無不注目。
監利古稱華容,為沿江大縣。長江岸線占湖北全省的八分之一以上,岸線資本居縣級之首。公元222年,三國東吳析華容,以“地富魚稻”,派官“監 收魚稻之利”而置名監利縣,建縣前史1700余年。這里有夏水(滄浪水)、離湖(屈原賦離騷之地),源源不絕,其名人勝跡,彪炳史冊。章華臺、華容道、濯 纓臺,湖北監利墻體廣告遺址尚在;春申君、申包胥、伍子胥,千古名揚;詩人騷人、文人名流,代代相傳。2012年國家天文臺、中科院、國際星星委員會同意用監利縣名命名的 “監利星”,永爍環宇。
對于《監利縣志》,就我所知,創于明代,正統年間修第一部,萬歷甲戌第二部;到清順治壬辰修一部,康熙壬戌一部、壬午一部,此稱五部古本《監利 縣志》。這以后近代版別二部:咸豐五年(1855年)一部,同治十一年(1872年)一部。現代本《監利縣志》,即新我國建立后1959年、1994年、 2013年出書的三部。但惜古本《監利縣志》,因年歲浸遠,埋沒失傳,已不可得。所存者,惟近代版別。至今盛行的,僅清同治十一年出書的一部線裝10冊 本,即《清同治監利縣志》。該志總篡為我縣固辭(同治)帝師的博學鴻儒王柏心,而且與五古本賡續,較前朝所修更近于今,愈詳與昔:縱覽前史幾千年,橫貫監 利百余里,可謂一部綱目俱全、記地記人、載文載史、旁收博采,反映監利前史的“百科全書”。其為古、近諸志之要本已成兩岸監利同鄉一致。
湖北監利墻體廣告修志問道,以啟將來。出于對監利史乘的珍愛,和傳承文明、有益后世的心跡,上個世紀60年代結業于武大前史系的縣政協原副主席羅祖武,有意并牽 頭背負《清同治監利縣志》點校之責。我為老對臺,湖北監利墻體廣告亦為前期鄂臺溝通促進會成員,經年累月與臺灣監利同鄉往來,友情甚深,關鍵時刻,差可找得到人,說得上 話,辦得成事。為宏揚優秀傳統文化,效勞經濟社會開展,點校縣志,湖北監利墻體廣告一經縣委、縣府研討定局,并委由縣政協主其事,羅即邀我參加,還談及縣內收藏僅存一部清 代同治版《監利縣志》,且有破損的缺憾。
由此,我想到臺北湖北同鄉會為“連綿吾鄂傳統前史文化,然后發揚光大”,曾有“重印我省通志暨各府縣志”的盛舉,便致函請教時年逾九旬的臺北監 利同鄉會名譽理事長楊君全,竟獲贈一部1969年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根據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刊本《監利縣志》所予影照、縮印的精裝三冊本。楊老并附函稱,昔羈 旅臺灣,珍藏縣志,故土常在我心中。兩岸敞開之時,故土召喚熱烈歡迎,俾得達到省親美夢。茲送此物,藉表感謝之情,我亦老懷大慰。
有臺灣《清同治監利縣志》為校本,得使家園點校工作順利進行,湖北監利墻體廣告亦導致臺灣監利同鄉重視,咸認兩岸共承一脈之傳,同祧一宗之祖,一起襄助盛舉,義 所應為,義不容辭。遂將家園收藏藍本、臺灣影印校本,彼此核對,修正補遺,并斷句標點,詮釋附注。時期,臺灣監利同鄉積極撰稿,供給資料,盡心傾力。
縣志中有對于清代監利三人赴臺任職的記載,但很骨感,卻失飽滿。臺灣監利籍旅法漢學家、法國遠東學院院士陳祚龍,其父秉均公曾為民國本縣人作本 縣縣長第一人,就任伊始即有心聯系碩學大雅共修縣志,但至離任未竟,亦為祚龍先生平生僅有掛心的大事。幸逢放心機運,他當即將可資參閱的自個力作《監利文 明識小錄》及《續編》等,盡數供給家園。書中對清代監利三人赴臺當官的研討成果一經附注于志,即鮮活起來。
首位赴臺為官的監利人段正信,1748年(乾隆十三年)科第武進士,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任臺灣城守營右軍守備,抵擋外患,曾著奇功,晉 封武功將軍。歿于1795年(乾隆六十年),享年82歲。第二位赴臺任職的系段正信之孫段光煃,進士身世,1822年(道光二年)任臺灣鳳山縣下淡水縣 丞。為官清正,審案詳慎,每伸奇冤,深受本地民眾敬重和敬愛;亦耽愛經史,嗜好文章,通曉辭賦,拿手書法,臺灣屏東孔廟正殿門梁“文光射斗”橫匾為其親 題,現在猶存。
及至1828年(道光八年),朱材哲出任臺灣噶嗎蘭廳通判,并以政績“卓異”補授臺灣知府,官至道臺,為清代去臺任職的第三位監利人。朱進士及 第,應朝考中庶吉士,點翰林,故尊稱翰林先生。翰林先生在臺為官20余年,興校園,明禮義,辟草萊,訓以耕種,遂民俗丕變,均愛之如爸爸媽媽,奉之若神明,為 立“朱公祠”。其因母逝,去官返鄉服喪,留下侄孫朱廉聲守祠,以感謝臺灣公民的友情。廉聲在臺與一高山族姑娘結成夫妻,生子名“望陸”,留臺未歸。 1869年(同治八年),朱材哲76歲病卒內地,乃遵遺言,墓葬高處,朝向東南,眺望臺灣。現在,旅臺同鄉每當新春聚首臺北監利同鄉會祭祖思念翰林先生, 咸稱“既為先人積德行善自豪,又巴望祖國提前和平統一”。
臺灣監利籍旅美國際聞名書法我們王軼猛,先后榮獲三國博士學位,稱其“一生以一個監利縣的縣民為榮”,他說:“我到過國際許多當地,在我看來, 國際上只要我國最佳,我國只要湖北最佳,湖北只要我的家園監利最佳。”1980年代,王老在任臺北監利同鄉會理事長時期,創刊臺灣《監利文獻》,至今不 輟,卷帙浩繁,旨在征文考獻,筆之于書,為將來撰修縣志所用。家園《清同治監利縣志》點校甫一發動,即以一套臺灣《監利文獻》合訂本奉送,用藏兩相宜,誠 然一大禮。
清同治縣志有載監利觀光勝地“容城八景”:章臺曉霽、錦水晴嵐、軒井流霞、璿臺涌月、鶴澤觀漁、離湖讀騷、泮宮翠柏、南郭古梅,每景均刊前朝騷 人騷人依題所詠七律一首。王軼老每首用四尺整宣逐個書寫,凡八副作品,寄由故土刻碑。書作第四景璿臺涌月(“軒廠瑤臺宿暮鴉,寒光一道俯平沙。哉生兔魄金 鉤重,乍滿珠胎玉鏡斜。何處銀橋窺羽曲,試酣綠酒玩窗紗。道人夜半吹云管,驚醒驪龍吸月華。”),先生附函稱,其詩首聯下句“玉”字有誤,似為“平”字, 書寫改了過來。但應知道,此前人七律不會錯,當是印刷上的疑問,可加注說明。
王老還應家園之請,樂為《監利縣志》題寫書名,并稱,希望及早出書,先睹為快。2014年12月21日,王老在美國謝世,終年93歲。本年9月 27日,其長子、臺灣《湖北文獻》社社務委員慶廉先生回信縣臺辦:新版《清同治監利縣志》奉到。先父有靈,足堪安慰!(吳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