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河南焦作墻體廣告 沁陽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每逢年節喜慶日子,人們涌至村街曠地,載歌載舞,為農村和城市的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據統計,流傳在沁陽的民間藝術種類40多種,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民間嗩吶隊、金鼓會、龍舞隊、獅虎表演、高蹺、旱船、海蚌舞、背樁、二鬼板跌、高抬花轎、打花棍等。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民間文藝在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中不斷創新,特別是在鼓樂曲藝方面,民間又引進充實了“懷慶金鼓”、“威風鑼鼓”、“雙馬腰鼓”女子管樂隊等新的形式和表演內容。1997年5月,沁陽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首批“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后被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
高抬火轎?!案咛Щ疝I”是流傳在沁陽這一區域的一個頗為罕見的集體性大型舞種。據載早在宋朝時候,就已有了“高抬火轎”這種舞蹈。進入九十年代后又有新的創新?!案咛Щ疝I”高抬則以高制勝、腳踩一米七的高蹺、抬著火轎。所謂火轎,即在轎的上部四角,各點燃起火把或蠟燭,遠看似火團將轎圍住,故稱火轎?;鹫咭允炯t火,太平盛世、喜慶豐收、萬民同樂。表演時,轎中人唱著小曲兒、抬轎者傳唱或轎中人傳唱,扭著秧歌,轎后火獅怒吼(火獅、即獅子全身插滿燈)。
演出形式:轎前30個棋子燈都由十二、三歲的男女小孩,每人手舉一棋子燈,分成兩部分(男的綠棋燈,女的紅棋燈),燈上寫明三十二棋子名稱。后跟二人,分別腳踩高蹺,一人飾演趙匡胤,一人飾演老君,并發號指揮棋子燈。轎后是火獅,抬轎者分兩班,一班四人。轎內一人做小擔打扮,轎旁一人打火祥傘(火祥傘,絲制、圓形,以示吉祥如意)轎前左右兩個宮燈,兩個莎燈,分別由四人高舉,轎后有四個方形掛燈,成一行排,亦由四人高舉,后跟大小兩頭火獅。
花棍舞。“花棍舞”民間叫“打花棍”是廣泛流傳于沁陽一帶的一種舞種。它的起源待考,據民間老藝人傳說,它是繼“火綾子”舞后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民間舞蹈。元霄時節,通常伴隨著“獅子舞”、“花車舞”、“花船舞”、“海蚌舞”等一起演出。
“花棍舞”節奏明快,動作靈活,音樂伴奏悅耳動聽,是男女老少都宜參加的群眾性舞蹈。主要演出形式,跑場子,舞隊形,以花棍所擊部位的變換。動物有十二個,參加者26人為宜,男女各半。前后有兩個丑兒,前者為老丑,后為小丑,中間二十四人動作一致,為舞蹈主題。演出時,前老丑右手執一桿小旗,以示指揮隊形變換,后小丑合手一把小扇,兩丑動作自由隨便,歡快逗人,但節奏與主題一致。中間二十四人各執一根一米長的花棍,各種變換一隊,美觀、機靈、大方。
表演形式:老丑在頭,后跟整體隊伍,末尾是小丑,全體演員成一縱隊,二丑右手高舉小旗和扇子,整體隊員右手橫舉棍頭,正前方,小步跑,勢如飛,花棍顛動,整個隊伍繞揚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