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據德州墻體廣告獲悉,德州禹城大雨傳說,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是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后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大河流淌千年,從洶涌到平靜,英雄終歸黃土,唯有禹的身影駐足數千年。
在德州禹城,大禹以一種偉岸的姿勢傲然挺立。無論是大禹治水的傳說,還是曾經繁盛一時的鬲國,還是具丘山上的千年禹王亭,都與大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大禹所代表的與自然抗爭的精神,則深深嵌在我們民族的血液之中。
大禹一箭定海疆
相傳,東海龍王為了擴充地盤,發洪水淹沒了土地。老百姓逃上了高山凸地,而昔日的莊稼地卻長滿了水蓬棵。
首領堯派鯀治水。鯀東擋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下。堯讓位給舜后,舜又派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坐著拖車,順著高地察看水情。他瞅著拖車后面拖出的兩道車溝,而兩邊的水都順著車溝往洼處流,由此受到啟示:挖溝排水。這時,他正好來到禹城城西,在此筑一土丘觀察水勢。后此土丘被命名為具丘山。
禹帶領各部落民眾挖溝開渠,把水疏入東海。奮戰幾年,洪水退去了一些,但是仍有大片的土地淹沒在水里。
一天,禹把東海龍王請到禹城,要求龍王退水。龍王不允。禹厲聲說道:“我先領人挖溝排水疏通河道,再拉土墊洼地,土不夠就移山劈嶺,一輩一輩干下去,早晚填平東海,填沒你的水晶宮?!?/p>
龍王嚇出了一身冷汗,又得知禹已將他的愛將大黑泥鰍捉到,只得服輸,但只允許送給禹一箭之地。禹欣然同意,朝東面拉弓射箭,箭到禹城西門射中了一棵水蓬棵。
說來湊巧,炎帝之女變的精衛小鳥,叼西山石頭填東海正好歸來,就叼起那支帶著水蓬棵的箭向東飛去,一口氣飛到一個小山上,把箭扔到那里。落箭的地方,因精衛鳥銜來一棵水蓬棵,禹賜名“蓬萊”。
龍王無法,只好把水退到蓬萊山下。
以上便是“大禹一箭定海疆”的傳說。幾千年來,圍繞大禹治水和禹王亭,在禹城當地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如“大禹一箭定海疆”、“禹息城的來歷”、“曾九皋重修禹王亭”。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方,大約在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大禹治水十三年,在禹城就待了八年時間。
《爾雅·釋文》中載:“禹疏九河,用工極眾,沿河工難,眾徒驚駭,故曰‘徒駭’?!币鉃椋笥碇嗡杩>藕樱诖撕邮┕r,用工極多,施工難度極高,眾人害怕完不成任務,所以得名“徒駭”。這便是徒駭河名由來。
2002年4月,在禹城舉辦了“全國首屆禹城大禹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9月,“全國第二屆禹城大禹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會專門研究并決定,在禹城設立“中國先秦史學會禹城大禹文化研究中心”。
鬲國:兩次拯救夏王朝
2011年9月,由西北大學和山東大學聯合發起的尋找古鬲國考古行動研討會在濟南舉行,隨后,陜西省人社廳廳長鬲向前及部分與會專家到禹城考察,實地探尋古鬲國遺址。
山東省考古所研究員張學海在《虞夏時期禹城歷史探索》一文中闡述道:“有鬲不在德州市德城區,而在南面不遠的禹城、齊河、濟陽一帶……禹城、濟陽聚落群是有鬲氏。”“禹城、濟陽聚落群,位于禹城中部、齊河北部和濟陽西部,群內已知龍山文化遺址17處,其中禹城境內9處,8處分布在城關鎮及其周圍鄉鎮?!?/p>
作為考古學界來講,發現半個縣城區域有9處龍山文化層應該算是密集區,而這些數字與實際發現相差甚遠。事實上,大多數出土文物,因多種原因被人們當作碎磚爛瓦或晦氣之物扔掉了。不過,按現存的古跡、文物、資料分析,也足以證明禹城老城地下有龍山文化城,應該是鬲國國都。
同為山東省考古所研究員的王樹明先生、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員曹定云先生、四川大學教授彭邦本先生、《鬲與鬲文化》的作者鬲向前先生以及當今史學界,已就這一問題基本達成了共識。
唐代建的古禹城縣城,南門名“禹跡”,東門名“祝阿”,西門名“鬲津”,北門名“都陽”?!坝碹E”指此地有大禹足跡;“祝阿” 指此城源于祝阿縣;“鬲津”指此城臨近鬲津河;“都陽”應該指高地的國都。封建社會中,國都是統治中心,沒有確鑿的事由,是無人敢取其名的。這也足以說明此地近處有古國都。
鬲國是上古時期一個非常著名的方國。商周時期,有鬲氏族主要繁衍生活在禹城、齊河、濟陽一帶,活動范圍約1300平方公里,而禹城又是有鬲氏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生存年代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1100年間。
大禹初進禹城,先是落足于鬲國都城西南35里的高國。有鬲氏族得知后,首領親自接應大禹來鬲國住息,并在鬲國國都西10里的具丘山為大禹一行修了一座城堡,作為治水的前線指揮中心。明代翰林劉士驥在《禹跡亭記》載:“禹臺(具丘山)在城西十里,高十仞,廣倍之,相傳禹所憩也?!?/p>
有鬲族在參與大禹治水的同時,也治理了內河,在內河上修了多個碼頭、渡口,在具丘山下修了較大的碼頭,因而把內河取名鬲津河。此河為當時的交通樞紐,也成為捕魚、澆灌排澇的重要渠道。
有鬲氏族對于治水竭盡全力,成為治水的主力軍。水患平息后,又在大禹指導下,開展了興農、紡織、養蠶、漁獵、牧養等,逐漸發展成為文明、進步的部落方國。
除了協助大禹治水,有鬲族對夏朝的貢獻還有幫助少康復國。
夏太康時期,后羿成為東夷族中勢力最大的首領,太康令后羿在帝都輔佐朝政,康“淫蕩自縱,殄滅道德,終日盤游狩獵于洛水南岸,十日不返,民怨沸騰。后弈乃拒絕太康回都”。
后弈代夏之后,滋生劣質,不修民事,沉湎于田獵,排斥忠良,專用奸邪。奸臣寒浞竊國,捉羿殺而烹之,夏朝野大亂。夏重臣伯靡,本是有鬲族首領,決心平定內亂,伯糜在鬲國積極做滅寒準備,收留了幾個方國的全部力量。寒浞之亂很快被平定,并誅殺寒浞父子于禹息故城西門外。鬲族的強大勢力,成為少康復國的堅強后盾。
具丘山上禹王亭
具丘山乃大禹治水留下的一處古跡,同時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
唐天寶元年,此地設縣邑。為紀念大禹的功績則將縣邑定名為禹城縣,一直沿襲至1993年,是年8月,撤縣改市,更名為禹城市。
唐乾元二年,禹城縣城移遷善村(現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縣令登城向西眺望。見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蔥蔥、綠蔭叢中隱現著一介草亭,似有紫氣繚繞??h令隨問當地一老者:“此系何山?”
“具丘山?!崩险呋卮?,隨將禹在具丘山上觀察水勢、疏通河流之事稟告了縣令。并說:幾千年來,當地百姓為緬懷大禹為民造福之德,向具丘山路上栽樹、移植花草、結扎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祈求禹王保護一方百姓平安。
縣令又問:“此具丘山離縣城多遠?”
老者回答:“離縣城十里。”
縣令隨將具丘所在村莊定名為“十里望”。
是日,縣令召縣內豪紳三老,商定在城西門內修建禹王廟,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跡亭,以便讓世人永記大禹治水的功德。禹跡亭內擺設備案供奉著禹王神像??h令親率官員民眾、攜帶香紙供品祭祀禹王。
此后,歷代縣令都在春節和重陽節時親赴禹跡亭祭奠禹王。自唐至元,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明天啟四年,十里望鄉紳吳以達、吳以邏召號鄉民在禹王亭舊址建了禹王閣,比禹跡亭有所擴大。清康熙五十年,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時,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風調雨順,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曾九皋稱此為禹王護佑之果,所以又募捐重建禹王亭,并置祭田數畝,刻碑記載——曾九皋親出碑文匾額。后曾九皋調離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績而捐款刻碑立于禹王亭內。
清道光七年二月,林則徐離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將其觀感記入日記。明、清時期,禹王亭香火大盛。前來拜祭禹王者絡繹不絕。不少文人墨客也來此朝拜觀光,留下了不少詩詞墨寶。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載入縣志。清至民國時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僅在春、秋季節在此舉辦廟會。
抗戰時期,禹王亭毀于戰火,只留下了土丘遺址。1996年禹王亭在具丘山遺址東側重修。1977年2月23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將具丘山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禹王亭博物館建成開放。該公園由一個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內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由具丘遺跡、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
而今,禹王亭博物館周圍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湖水漣漪,景色怡人,已成為集觀光旅游、考古研究、學術交流、激勵后人于一體的地方。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