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濱州境域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聚居,商朝屬蒲姑國,春秋時期為齊國之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經濟相對發達,貨幣歷史源遠流長。據市文物處收藏的商代貝幣考證,大約在距今3000多年前,境內已有實物貨幣出現。
自春秋中葉起,境內主要流通齊國刀幣。據《博興縣志》載,齊刀幣主要有齊之法化(俗稱四字刀)、即墨之法化(俗稱“五字刀”)、安陽之法化(俗稱“安陽刀”)和齊法化(俗稱三字刀)等刀幣。戰國末期,開始出現圓形方孔錢,主要有賹四化和賹六化等。燕國的刀幣也有流通。秦滅六國后,秦始皇廢除六國貨幣,統行 “半兩”錢和黃金。“半兩”錢為圓形方孔,以銖兩為計算單位。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半兩”錢停止使用,統行“五銖”錢和黃金,間有白銀流通,直至隋末。自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淵廢“五銖”行“通寶”起,銅錢就作為通行寶貨普及民間,境內“開元通寶”流通甚廣。唐代中葉以后,白銀流通逐漸增多。宋代出現了紙幣,與銅錢同時流通,白銀的貨幣作用逐漸增強。金滅北宋后,歷代都不以黃金為貨幣。元代開始推行鈔法,用銀多于用錢。明代以鈔為主,以錢為輔。清代以錢為主,銀錢并用。明清兩代均推行官制銅錢,為與舊錢、私錢相區別,便將本朝官制銅錢稱為制錢。
清代以前,多以銀兩結算。境內流通的銀兩主要有大錠、中錠、小錠、碎銀。大錠,俗稱元寶,馬蹄形,俗稱“馬蹄銀”,大者50兩,小者30兩、20兩不等;中錠、小錠俗稱元錁,中錠錘形,重10兩左右,小錠饅頭形,重1~8兩不等;碎銀,系整錠割裂而成,散碎不成形,均在1兩以下,專供找補尾數或零用。自清代中葉起,隨著外國銀元流入,境內開始流通銀元。銀元俗稱“洋錢”或“大洋”。外國銀元主要有:幣面鐫有鷹鳥圖案的墨西哥銀幣,俗稱“鷹洋”;幣面鐫有人執仗站立圖案的英國銀幣,俗稱“人洋”或“站洋”;幣面鐫有龍紋圖案的日本銀幣,俗稱“龍洋”或“龍番”;幣面鐫有人像雙柱圖案的西班牙銀幣,俗稱“本洋”;幣面鐫有騎馬持劍人像圖案荷蘭銀元,俗稱“馬劍洋”。隨著銀元、銅元逐漸興起,制錢制度、銀兩制度均已動搖,但制錢、銀兩并未廢除。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官鑄銀元開始流通,先后在境內流通的有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大清銀元(俗稱宣統元寶)。清末,德、英、俄、日等外國銀行,不經中國政府許可,擅自發行紙幣,用以吸收中國銀元,擴大經濟侵略,操縱金融市場。
民國前期,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主權不完整,幣制不統一,除法定國幣外,土雜幣充斥市場。各系軍閥均以鑄幣發鈔為籌款方法,銀元、銅元被劃地流通。銀價被外國銀行操縱,各式各樣的兌換券五花八門,且常常不能兌現,人民大眾飽受中外勢力貨幣掠奪之苦。1933年3月,國民黨政府將銀幣鑄造權收歸中央,并實施“廢兩改元”。規定所有公私款項的收付,須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交易。同年起,發行“船洋”銀元,其正面圖案鑄孫中山身著漢裝的側面頭像,背面圖案是雙桅帆船放洋圖。此后,“船洋”和北洋政府鑄造的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開國紀念幣”等一起,逐漸取代了流通于市面的清代銀元和外國銀元。
除主幣外,市場貿易找補尾數常使用輔幣。銀元輔幣稱銀角、毫子,面額有伍分、壹角、貳角、伍角4種。濱州境內流通最多的是伍分、壹角、貳角3種。銅鑄輔幣有銅錢 (圓形方孔錢,俗稱“老錢”)和銅元(園形無孔,俗稱“銅子”)。銅錢于民國初年逐漸淘汰。清末民初流通的銅元面值有很多,其中境內使用最多的是拾文(小銅子)和貳拾文(大銅子)的兩種,而壹文、貳文、伍文、伍拾文、壹佰文、貳佰文、伍佰文等面值銅元也有少數流通。抗戰時期淪陷區強制使用偽聯銀幣,搶購銅元,此后,市場上金屬輔幣逐漸消失。
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宣布實行法幣改革,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元。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后加入中國農民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政府實行外匯統制政策,限期收回其他紙幣。并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銀元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元一元。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為搜刮物資,掠奪財富,通過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俗稱“準備票”),在淪陷區強制流通。初期面額主幣僅有壹元券,輔幣有壹角、貳角、伍角、壹分、 貳分、伍分6種。后來由于日偽政府大量發行偽幣,引起物價暴漲,偽幣貶值,面額不斷膨脹,由最初的壹元發展到伍千元,勞動人民一日所得,翌日即成廢紙一堆。
國民黨統治區的地方政府和武裝,也在駐地濫印亂發鈔票,強迫民眾使用,以搜刮民脂民膏。例如,國民黨魯北行署主任在沾化一帶發行“魯北行署兌換券”,國民黨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在惠民發行“五區流通券”,國民黨保安第十一團團長周勝芳與國民黨別動隊第十三支隊司令朱仲山共同發行“裕民”號貨幣,國民黨保安六旅旅長張子良在無棣發行“民生銀行票”,國民黨保安十一旅旅長張景南在鄒平發行“地方流通券”等。除此之外,各地發行的土雜票更是多如牛毛。以沾化為例,除“魯北行署兌換券”外,魯北行署直轄第三旅二團團長張俊亭兼任國民黨沾化縣政府縣長后,又發行“臨時救濟券”,而沾化縣的三、四、五等區也各自發行“流通券”(俗稱為“白票”),面額有壹角、貳角、伍角3種。國統區土雜票的泛濫,造成了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1938年8月,抗日民主政府為抵制日偽頑的經濟掠奪,保護人民利益,掌握金融市場主動權,成立了北海銀行,并發行北海銀行幣,在抗日根據地流通使用。1940年6月,北海銀行清河分行成立,發行帶有“清河”字樣的北海銀行幣,有一元券和一角、二角輔幣。同時發行益、壽、臨、廣流通券。1941年,北海銀行冀魯邊分行發行帶“冀魯邊”字樣的北海銀行幣。1942年春,墾區抗日根據地設立北海銀行清河分行沾化辦事處。1943年秋,清河分行與冀魯邊區分行隨區劃變動而合并為渤海分行,發行帶“渤海”字樣的北海銀行幣。1946年,華中銀行幣與北海銀行幣在境內等價流通。是年冬,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需要,華北銀行的魯西幣、冀南幣、晉察冀邊幣和西北農民銀行的農民幣,都流入境內,當時只作兌換不準流通。解放區人民政府為維護人民利益,以北海幣對法幣1比100元的比率,兌換群眾手中所存法幣。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成立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1月10日,發行第一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共有壹元、伍元、拾元、貳拾元、伍拾元、壹百元、貳百元、伍百元、壹千元、伍千元、壹萬元、伍萬元等12個券種,62個版別,在華北、華東、西北三大解放區統一流通。1953年,全國統一金融,北海銀行幣遂為人民幣所取代,并以人民幣對北海銀行幣1:100的比價回收。至此,人民幣成為全國惟一合法貨幣。此后,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于1955年3月1日、1962年4月20日、1987年4月27日、1999年10月1日起發行了第二、三、四、五套人民幣。
(1)齊刀幣:齊之法化 (2)戰國圓形方孔錢:賹四化 (3)唐代開元通寶 (4)清代元寶 (5)民國銀元 (6)1940年6月至1943年秋北海銀行清河分行發行的帶有“清河”字樣的北海銀行幣 (7)1943年秋至1948年11月北海銀行渤海分行發行的帶“渤海”字樣的北海銀行幣。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