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據(jù)濱州墻體廣告訪問了解,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叫濱州的城市,你可知道“濱州”兩字的來歷?我們每天住在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建筑中,但你是否知道濱州市濱城區(qū)濱北辦事處有一座由夯土筑成的城墻?
濱州,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素有“九朝齊魯重鎮(zhèn),千年文化古城”之稱,而這座鳳凰城古城墻正是對古濱州歷史的最好見證。
濱州市濱城區(qū)濱北辦事處東、西、南、北街四個居委會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就是古濱州城故址所在。殘留的鳳凰城古城墻就位于這里。
濱州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夏朝。史料記載,濱州古城西漢為濕沃縣地,唐朝為渤海縣,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取名意為“瀕臨渤海之州”。濱州古代地位重要,為直隸州,轄渤海、蒲臺、利津、沾化縣,知州地位與知府相同。濱州有“渤海雄邦”之美譽,州衙前曾有高大的“渤海雄邦”牌坊,相沿成習,所以,濱州城素有“九朝齊魯重鎮(zhèn),千年文化古城”之稱。
一個夏日的午后,來到濱城區(qū)濱北辦事處。從車水馬龍的205國道轉(zhuǎn)入靜謐閑適、古色古香的杜受田故居附近,讓人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西陽(注:不是夕陽)斜射,故居投射的影子被拉長,游人緩步邁入故居,體驗一代帝師的文化和威嚴。在杜受田故居東側(cè)高大的牌坊下面,許多老人正在納涼,他們中有不少是杜氏家族的后裔。
濱州古城墻興建于元朝初年,它孕育了濱州的文化、見證了濱州的歷史,古城墻飽經(jīng)歲月滄桑,屹立在濱州大地上,而杜受田故居只是其庇護的一部分。
如今,濱州古城墻的歷史已逐漸被人遺忘,我們只能從殘存的城墻遺跡、泛黃的史料和須發(fā)斑白的老人口中去探尋、追憶。
說起濱州城墻的歷史,濱北辦事處四關(guān)、四街年齡在60歲以上的都能說上一二。
“我小的時候經(jīng)常去城墻那兒玩,墻體有七八米高,城內(nèi)有臺階可以上去,從城外根本上不去;城墻頂很寬,能并排走開兩輛馬車,墻外面有護城河;護城河外面就是東、西、南、北關(guān)四個村莊,城內(nèi)是東、西、南、北四街,我們那時還算城里人呢。”76歲的馮文明老人說。
“城墻在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座城門,內(nèi)外城門之間有甕城相連,城門與護城河之間有吊橋,吊橋升起來想進城就難了去了。在1945年之前城墻還是比較完整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加固過。解放后,城墻就開始拆了。我記得城門是上世紀50年代拆的,城門的磚用來建井和黃河大壩了,后來城墻也陸續(xù)被扒,城墻土都用來蓋房子了,可惜啊!”72歲的杜怡宣老人說,“城墻周長號稱八華里,沿著城墻走一圈需要不少時間。后來城墻荒廢,雜草叢生,我經(jīng)常去那撿柴禾,城墻洞子里還有狐貍、獾之類的小動物。”
史料記載,濱州古城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平章于保保遷移渤海縣城于老濱州城。城墻為土筑,周長九里。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都事呂佩奉檄重修,城墻增為高二丈五尺,闊一丈四尺。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知州李德甫加甕城。明朝萬歷八年(1580年),知州秦可久奉檄修治,城墻增厚一丈五尺,壘砌女墻,并以白灰合土夯實。明朝萬歷十一年,知州艾梅修筑雉堞,悉易以磚,城墻高二丈五尺,墻基闊三丈,合頂一丈三尺,垛口2754個,敵樓16座,角樓4個,門樓8個。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知州宋文型重修,城墻上部用磚壘砌,其他如舊。
城外有護城河。護城河是金朝明昌三年挖掘。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知州艾梅糾工深浚,河深二丈,闊二丈,兩岸植柳。至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已經(jīng)淤塞。
1945年7月1日,城墻在解放濱縣城時被破壞;1953年,城墻四城門樓被拆毀;在文化大革命中,四座城門陸續(xù)被毀。隨著附近魚塘的修建以及周邊建設對土方的需求,高大的古城墻已經(jīng)成為部分居民取土的對象,濱州古城墻開始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并延續(xù)至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quán)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lián)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shù)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