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墻體廣告設計 大規模的農網改造,正在荊楚大地上推行。連日來,記者奔走在松滋市、秭歸縣和神農架林區田間地頭,實地聆聽“低電壓”改造給老百姓帶來的福音。
見聞一
黃瓜睡“熱炕”
大棚蔬菜不愁賣
探訪地點:
松滋市老城鎮鼎盛家庭農場蔬菜種植基地
時進11月,天氣已開始轉冷,但松滋市老城鎮鼎盛家庭農場蔬菜種植基地的大棚卻熱火朝天,來采購蔬菜的各種車輛排起了長隊。大棚內,只穿了一件T恤的農場主楊祖權忙得滿頭大汗。“是這臺新裝的變壓器給我吃下了定心丸,才決定投資10余
湖北墻體廣告設計萬元,搭建這個全自動新型溫控大棚。”指著棚外100千伏安的變壓器,楊祖權開心地說。
過去,楊祖權可沒少吃“低電壓”的苦:種莊
湖北墻體廣告設計稼時要輪流使用水泵澆水;煮飯時要與街坊鄰居錯峰用電;遇到紅白喜事,還要先到村委會通過大喇叭預約——“×××家今天辦喜事,大家伙相互照顧一下,就別用電或少用電吧。”
今年年初,受益于農網改造工程,老楊看到了發家致富的希望。他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建起了5000畝蔬菜種植基地,帶動周邊25戶農戶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青椒、黃瓜、苦瓜等品種供不應求,銷往
荊州、宜昌等地的超市和批發市場,預計年收入30余萬元。“黃瓜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所以我就在大棚里鋪設了地熱線,一通電,溫度就升起來了。你看看這黃瓜,又漂亮又新鮮。”他笑著說。
生意越來越好,村民李師傅來到蔬菜大棚做幫工,流轉土地的費用加上幫工的薪酬,年增收接近2萬元。松滋市委常委王振彬介紹,1至10月全市農業生產用電量為1394.9萬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26%,極大地釋放了農戶的用電潛能。
見聞二
電站不斷電
大戶忙擴建
探訪地點:
秭歸縣郭家壩鎮荒口坪村
一條山間小路伸向遠方。路的一邊,四名電力工人正在抓緊時間調試該村一號臺區新增的變壓器;路對面,養豬大戶袁學杞正忙著擴建豬圈。
61歲的老袁養豬已不是一年半載,之所以沒能發家致富,就是一個“電”字給鬧的。“天天為加工飼料頭疼!”老袁介紹,由于“低電壓”問題,白天用電高峰時,根本無法啟動電機加工飼料,只能等到深更半夜才開機,可電機的轟鳴聲又惹得鄰居們怨聲載道。后來,他不得不把飼料運到3公里外的煙燈堡村加工,成本又居高不下。“養的越多,越賺不到錢,只樣勉強度日。”老袁說。
今年夏天,秭歸縣電力
公司把新增的變壓器選址在了他家對面,老袁頓時心中一喜。還會不會停電啊?白天能不能啟動電機啊?在得到了一系列肯定的答案后,他決定擴建豬圈,準備再養50頭母豬。
隨著農網改造工程不斷推進,農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變。郭家壩鎮黨委書記傅斌介紹,以前這里有句順口溜——“中午吃飯早上煮,電扇轉數看清楚;洗衣機當大米缸,空調電視不作數。”“有天晚上,我到一戶農民家里收電費,人家說了,只要我能說清楚桌子上擺的是什么菜,就交電費,否則免談!”傅斌笑著回憶說。
現在呢?鎮上一家電器賣場老板張安明告訴記者,前幾年一整年的銷售額也就70萬元,今年已經突破了300萬元。“一夏天就賣出去了200臺空調、電磁爐、電視機,這生意是越來越紅火啊!”
見聞三
冷了柴火灶
俏了電廚房
探訪地點:
神農架林區松柏鎮盤水村
“我們現在用電有補貼,用的越多,補的越多,誰還燒柴啊?”14日,神農架林區松柏鎮盤水村10組農民何大銀高興地說,去年他家“能源革命”,以電代柴,用了1200千瓦時的電,林區政府獎給他240元“紅包”。
同何大銀一樣,2014年,神農架有1.7萬個農戶領到了0.2元/千瓦時的電補“紅包”,林區還對“以電代柴”改造廚房的農戶給予1000元/戶的獎勵。當年即增加農戶用電173萬千瓦時,增長幅度達到21.8%,被國家授予“以電代柴”
湖北墻體廣告設計示范縣。
今年3月,神農架林區政府決定在全國首開先河,把“以電代柴”這一惠民政策擴大到1.4萬戶城鎮居民,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以電代柴補貼全覆蓋。“用電補貼雖然每月只有100千瓦時,每月用電的‘紅包’也只有20元錢,但是用電清潔方便呀,還省工、省時。”何大銀說。“每戶每年燒去萬斤柴,整個林區要燒10萬立方米成材林;反過來,每度電補貼兩毛錢,全區每年相當于救活了3萬棵樹。”神農架林區以電代柴領導小組成員、水電
湖北墻體廣告設計局總工張永強說。兩年來,神農架供電
公司投入電網改造資金1.8億元。截至目前,全區已有1.27萬戶
農村居民告別了柴火灶,每年減少薪柴消耗3360多萬公斤、煤炭消耗73.6萬公斤,減少排放二氧化硫和煙塵9.66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