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墻體廣告施工 新華社記者 李自良 伍曉陽 吉哲鵬
信息化讓地球變成了“村莊”。但在真實的村莊,“信息”仍是稀缺資本。因為信息阻塞,“菜賤傷農”等悲慘劇在各地鄉村重復上演。信息化如何為“三農”開展注入新動力?
在
云南,多個部分安排攜手,構建了掩蓋全省的“三農通”涉農信息效勞體系。十年來,“三農通”為
云南農人和農企創收超越60億元,110萬噸農商品打開了銷路,
云南墻體廣告施工近8萬農人找到了務工機會,被譽為創始了鄉村信息化的“
云南形式”。
十年磨一劍 信息惠農家
云南省硯山縣平遠鎮的鄉民老王是馬鈴薯栽培大戶。本年4月底,眼看300多畝馬鈴薯行將豐收,老王卻為銷路憂愁。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找到鎮里的“三農通”信息員,往
云南墻體廣告施工上面報了有700噸馬鈴薯行將老練的信息,并留下了他的聯系電話。
這則信息經過“三農通”發布后
云南墻體廣告施工,老王向“三農通”硯山縣聯絡站反應:有13個外地客商收到信息后找他收買,700多噸馬鈴薯很快銷售一空,“不只銷路好,還賣了個好價錢!”
老王賣馬鈴薯,是“三農通”信
云南墻體廣告施工息惠農數以萬計的案例之一。這個涉農信息效勞體系的主旨,正是以“信息入戶”促“鄉民致富”。截至本年,“三農通”走過了十年的開展進程。
回望2005年,信息化在城市如火
云南墻體廣告施工如荼,在鄉村剛剛起步。當年,基地一號文件初次提出“加強農業信息化建造”。彼時,交通不便、信息阻塞和貧窮杰出等疑問困惑著
云南鄉村。
掌握開展大勢,在涉農廳局和州市政府的支撐下,新華社
云南分社、中國移動
云南公司和
云南省農科院攜手,2005年推出“三農通”涉農信息效勞(前期名為“聚集三農”)。
“這種形式是經過手機,向農人傳遞最新的“三農”方針、栽培飼養技能、病蟲害防治、農資供給、農商品
價格、外出務工等實用信息。”中國移動
云南公司總經理馬奎介紹,“咱們還開通了語音熱線,安排農業科技專家供給一對一的咨詢效勞。”
經過十年開展,
云南“三農通”構建了包含1個 省級效勞基地、16個州市聯絡站、129個縣級聯絡站和1300余個城鎮信息收集點的“四級收集、三級發布”辦理體系;從省級到城鎮開展了2013名信息 員,包括各個涉農部分和職業范疇。現在,“三農通”完成了
云南全部掩蓋,效勞全省700多萬農戶。
據不完全統計,“三農通”興辦十年來,累計為
云南農戶和農企創收超越60億元,為110萬噸農商品打開了銷路,為近8萬農人找到了務工機會。第三方安排的查詢顯現,農戶對“三農通”信息效勞的滿意率每月保持在98%以上。
結合優勢資本 樹立四大途徑
在實習探究中,新華社
云南分社表現信息收集、修改和審核等信息資本的安排優勢,中國移動
云南公司表現網絡掩蓋和用戶龐大的途徑優勢,
云南省農科院表現農業科技專家的智力優勢,將“三農通”打造成信息惠農的四大途徑。
方針宣揚途徑。各級政府利用“三農通”向農人傳達各項方針信息,比別的辦法更為直接、廣泛和有用。縣級聯絡站遍及反映,經過“三農通”發布農業補助方針、勞動技能訓練和白內障免費篩查等信息,傳達作用比傳統辦法好許多。
上一年11月,
麗江市古城區有3000多名農人尚未交納前一年的鄉村養老保險費。“三農通”發布有關信息后,有2149人前去繳費,推進了鄉村養老保險方針的執行。
科技支撐途徑。依據不一樣區域的農人需要,“三 農通”及時發布栽培飼養技能、病蟲害防治、農藥化肥施用等信息。
云南省農科院農經所所長肖植文說,“三農通”組建了400多人的農科專家團隊,開通了熱線 電話,每個工作日至少有8位專家輪流到熱線基地值勤,為農人供給一對一的咨詢回答。
2011年10月,紅河州石屏縣一名農戶有300畝楊梅出現不抽新梢和葉片畸形等表現,撥打專家熱線反映了狀況。專家確診系施用多效唑過量,輔導農戶及時采取了補救措施。
產銷對接途徑。“三農通”為發布農商品市場行情、
價格信息、供求信息等供給了便利途徑,對推進農商品流轉、解決農商品滯銷和股動農人增收起到了明顯成效。
上一年魯甸地震發作時,正值本地花椒老練,地震致使花椒銷售艱難。此外災區很多畜圈損毀,飼養戶面臨無畜圈、無飼料窘境。這些信息經“三農通”發布,地震災區300余噸花椒、1000余頭生豬被及時收買,解了災區農戶的當務之急。
工作信息途徑。“三農通”發布何處招工、薪酬 水平、上崗條件等信息,變成勞務輸出的主要橋梁。縣級聯絡站遍及反映,招工信息遭到農戶期待,對推進工作很管用。如“三農通”曾發布
浙江寧波一工業園區招 聘2000名工人的信息,紅河州元陽縣政府自動對接,安排了1600多人前往工作。
十年來,“三農通”累計發布涉農實用信息53 萬余條次,回答農人群眾各類疑問8萬余條次,出書“三農通”叢書11冊。2012年1月,國家版權局為“
云南三農通訊息發布辦理體系”發放了著作權登記證 書。2013年12月,
云南省被科技部、中組部、工信部同意為第三批國家鄉村信息化演示省建造試點,“三農通”是
云南鄉村信息化演示工程之一。
打通“最終一公里” 引領“鄉村信息化”
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指出,“三農通”信息效勞形式樹立了黨委政府與農人之間及時、高效、快捷的交流橋梁,為推進
云南民族團結前進、邊遠地方昌盛安穩和農業鄉村開展作出了積極奉獻。這是鄉村信息化效勞的好形式、好路子。
“三農通”在全國導致廣泛重視,被譽為創始了鄉村信息化的“
云南形式”,20多個省區市前來考察取經。現在,
江蘇、
山東、
湖北、
四川、
青海、
廣西等省份依照這一形式進行了推行。有關人士指出,“三農通”供給了幾點經驗和啟示:
一是打通鄉村信息效勞“最終一公里”,完成廣 泛掩蓋和有用傳達。中國移動
云南公司互聯網分
公司總經理李慧以為,“三農通”以遍及廣泛、運用快捷的手機為終端,具有掩蓋面廣、傳達速度快、操作簡略等特 點,打破了別的傳達媒介的被迫效勞形式,確保涉農信息及時、精確、自動傳遞到農人手中。
二是重視內容的靠近性、針對性和實用性,并供給定制化的一對一效勞。新華社
云南分社新聞信息基地主任鄧泉介紹,“三農通”對信息收集發布實施統一標準和分級辦理,對聯絡站和收集點樹立查核激勵機制,確保了信息效勞的質量和安全。
三是立異事務形式,低投入獲得高效益,完成了 多方共贏。政府不花一分錢,而是經過方針支撐,由市場主體為農戶供給公共商品;農戶不花一分錢,獲得了實用的信息效勞;運營商供給了經費支撐,一起拓寬了 用戶,贏得了口碑。各界人士以為,事務形式的立異和完善,是“三農通”可持續開展的要害。
四是
公司本身開展與承當社會職責同頻共振。馬 奎、李慧等人以為,回憶十年進程,“三農通”與
云南移動開展一脈相承,“三農通”的主旨和實踐成效與
云南移動的任務和價值尋求高度符合。十年來,
云南移動 大力開展鄉村通訊基礎設施建造,讓農人共享信息化的效果,“三農通”即是典型代表。
跟著信息通訊技能日新月異,移動互聯網疾速發 展,“三農通”在新形勢下面臨不少新挑戰。在傳統短信和電話語音等事務的基礎上,“三農通”開通了官方網站、微信大眾號等新的途徑,拓寬效勞對象、效勞內 容和效勞手法,致力于打造“三農通”升級版,為鄉村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