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
墻體廣告 四川在線音訊(鐘色 澤仁鄧珠
四川日報記者 李向雨 拍攝報導)瓦卡的學羌、茨巫白松的弦子、曲雅貢鄉的九步鍋莊、徐龍鄉的扎聶……2015年11月28日,在地處川滇藏三省區交界處的
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藏族大眾用歡欣鼓舞的方式拉開了首屆大眾文明藝術節暨災后重建兩周年感恩系列活動的喜慶大幕。
以“感恩猛進”的名義“歡欣鼓舞”,首屆得榮縣大眾文明藝術節暨災后重建兩周年感恩系列活動既旨在凝集災后重建的建造力氣,更在于鼓勵開展復興 的全民決心。藝術節緊扣“
四川甘孜
墻體廣告聯合、感恩、猛進”主題,匯集了全縣最具民族特征的節目和最優異的文藝人才,掩蓋全縣12個鄉(鎮)、縣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參 演人數達300余人。本次活動從11月28日繼續到30日,為期三天,首要活動內容包含大眾文藝匯演、愛我得榮歌曲大賽、原生
四川甘孜
墻體廣告態歌舞劇扮演、“感恩、知 進、調和”2015我的漂亮村莊拍攝展等。
據悉,2013年8月28日和31日,得榮縣接連發作5.1級和5.9級地震,災區最高烈度達8度,形成全縣12個
鄉鎮均不一樣程度受災,房子受損達 2565戶、新增地災危險點71處,經濟
四川甘孜
墻體廣告損失高達5.3億元,史稱迪慶-甘孜“8.28”、“8.31”地震。災禍發作后,得榮縣敏捷科學擬定了《迪慶- 甘孜“8.28”“8.31”地震得榮縣災區災后康復重建實施方案》,斷定農房建造、基礎設施、工業開展和生態修正等重建項目39個,重建總投入高達數億 元。
“戰三九、斗嚴冬,分秒必爭;五加二、白加黑,夜以繼日”,無窮的抗震救災精神創造了得榮地震“零逝世”的奇觀,自奮的災后重建精神造就了得榮 災區“相貌一新
四川甘孜
墻體廣告”的現狀。據得榮縣委副書記、縣長普呷介紹,截止現在,全縣累計完結重建出資2.8億元,占總出資的60%。其間,房子修理加固完結率 100%,新建農房開工率99%,發放農房重建貨款2838萬元;引領打造旅行重建招待戶139家、村莊酒店示范戶10家,栽培生態工業林近200畝1萬 余株;基礎設施范疇,11個房建項目悉數開工完結出資5070萬元,交通類項目開工23個完結出資9383萬元,5個水利項目悉數開工完結出資4665萬 元。
災后重建的使命仍然艱巨,災后開展的前景更為喜人。歷經兩年重建后,如今的得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工業開展不斷打破、觀念認識明顯改變、出資機會加快聚 集、城鄉相貌愈加吉祥,一個比震前“愈加漂亮的家園”在3千平方公里的康巴腹地逐漸閃現,得榮縣“以災后重建為基地,提升旅行、特征農業、動力三大工業, 狠抓
鄉鎮建造、扶貧開發兩大要點,夯實基礎設施和人才培養兩個根基”的開展思路正引領2萬6千各族大眾加快邁向全部小康的宏偉目標。
據了解,得榮縣坐落大香格里拉世界旅行圈和我國最美現象大路國道318線中段以及金沙江上游咽喉地帶的交匯處,自然風景雄秀相映、康巴文明奧秘 共同、生態氣候豐厚多樣,是享譽全國的“太陽谷”和“金沙江榜首灣”,境內的下擁、金沙江榜首灣、翁甲圣地、納西藏鄉(白松鄉)、嘎金雪山、龍絨寺、毛屋 大峽谷、莫木大峽谷、日主共大草場等九大景區精彩紛呈,學羌、車模技藝、覺央、竹編等非遺文明璀璨奪目,木器工藝品、樹椒、土陶器是歷史悠久而又家喻戶曉 的特征產品。
其間,下擁景區是典型的高山峽谷與高山草甸混合型現象帶,集森林、草地、河流、湖泊、瀑布、藏寨、雪山等為一體,有著“中世紀阿爾卑斯山脈”的 美稱;金沙江榜首灣以漂亮壯觀的“Ω”形現象榮登我國四十大現象之列;翁甲圣地相傳具有敞開藏區108處圣地門戶的金鑰匙而吸引著中亞和東南亞很多信眾的 朝拜,“古朵節”淵遠流長,其山中的翁甲寺建于天然巖洞中,自然與人文交錯,可謂“全國榜首巖洞寺”;納西藏鄉是納西文明與康巴文明的交融區,春夏百花次 第開放,秋冬綠白梯田疊巒,恍若“高原版的世外桃園”;學羌又叫瓦卡情舞或得榮情舞,是康巴人共同的音樂與舞蹈傳情藝術,享有“情歌故土看康定,情舞之源 在得榮”的美譽。
“在歐美發達地區,只要具
四川甘孜
墻體廣告有一流陽光和生態環境的區域才被選中成為高端紅酒的出產釀造地,得榮縣正在打造的‘康南葡萄栽培基地’不只反映了得榮 的陽光優勢,更反映了得榮得天獨厚的旅行區位、風景特性、人文特征和氣候特質。”中共得榮縣委書記陳洪暴介紹,作為大香格里拉、我國最美現象大路和金沙江 上游三大世界性旅行目的地的“金三角區”,得榮縣潛力無窮的農業開發和旅行開展機會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