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談電話
400-6060-805
據濱州墻體廣告獲悉,記載顯示,西河大鼓在清代乾隆時期即已形成。表演時一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使其與說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專司伴奏。該曲目在陽信的傳承代表人是李榮德。
李榮德祖籍河北福成,后遷至陽信縣溫店鎮慶云趙村落戶。受家庭熏陶,李榮德自小愛好曲藝,七歲登臺演出,后拜老藝人左金魁為師學唱西河大鼓。
上世紀五十年代,李榮德在原來河北一帶“和老峰”調的基礎上,結合西河大鼓的韻調,經過長期摸索,反復說唱,加入兩塊木板做伴奏樂器,逐步形成獨特新穎的木板書演唱形式,進行了創新。以不用或少用伴奏人員、機動靈活、行動方便為依托,形成木板清脆響亮,曲調婉轉悠揚的說唱特色,此形式一出,在陽信縣深受群眾喜愛。李榮德的木板書剛柔相濟、腔正韻圓,板鼓說唱完美結合,人物故事緊湊感人,逐步被大家普遍接受和喜愛。
隨著演出實踐和不斷創新,李榮德搜集創作出的部分曲目,如《呼家將》、《劉公案》、《敵后武工隊》、《林海雪原》等許多根據歷史題材及長篇小說改編而來的節目漸漸被推上舞臺。據其子李希海回憶,當時由李榮德演唱的《一盆葚子》、《送雞蛋》等反映現實生活的小段子,在參加惠民地區(現為濱州市)文藝節目匯演中,均獲一等獎。“那個年代,每次出場演出都得提前邀請,和現在的明星差不多。”
演藝事業紅紅火火步入六十年代,在農村群眾娛樂方式比較匱乏的環境下,西河大鼓一度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的“開心鎖”。李希海說,父親講到精彩處,掌聲和笑聲連成一片。木板“梆”的一聲,能讓好聽書的鄉親心癢癢上好一陣子。李希海說,李榮德于1980年被中國曲藝家協會山東分會吸收為會員,至此,陽信西河大鼓借鑒其他曲藝之長,終脫穎而出。
12月16日,陽信縣隆重舉行了西河大鼓省級傳承人王秀蘭喜收傳承人儀式,陽信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傳承人。王秀蘭老師高興得當場來了一段《偷年糕》:“東北風一刮,雪花飄。大年三十來到了,人人都準備著把年過,家家戶戶蒸年糕……”,贏得在場觀眾一陣叫好。得知我們要現場采訪,西河大鼓省級傳承人王秀蘭滿臉喜悅。“提起西河大鼓這手藝活,那辛酸多了去了!”王秀蘭打開話匣子,塵封的曲藝往事像電影一樣浮現出來。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