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刷墻廣告 “近兩年雨水足夠,即便遇到伏旱也有膜下節約用水滴灌,再不怕干旱了。”種了2公頃玉米的
吉林省
白城市通榆縣向海村任洪奎曾飽受“十年九旱”之苦,“有了水,旱地成了良田,每公頃玉米產值從曩昔的1.4萬斤進步到1.6萬斤以上。”
降水少、蒸發大,
白城地點的
吉林西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屬干旱區域,春旱、伏旱、秋旱頻頻發生,農作物需水關鍵期常得不到及時足夠的降水供給,而豐水和缺水年份糧食產值距離到達40%。
任洪奎的旱地變良田得益于這些年
吉林施行的“河湖連通”水利工程和節約用水增糧舉動。“河湖連通”讓干旱的泡澤、魚塘、水庫注滿了活水,添加了蒸發量,雨水逐步增多。
“‘河湖連通’工程改變了原有的干旱‘小氣候’,上一年農作物生長期降水到達384毫米,高出終年30多毫米。”
白城市農委農業科科長肖春曉說,上一年
白城吉林刷墻廣告區域糧食實現增產5.9%。
一直以來,
吉林省地點的東北區域被視為我國的“大糧倉”。我國糧食行業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說,現在東北區域已經成為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供應地,東北的糧食外調量占到全國的60%以上。
但是,由于顯著缺水,
吉林畝均犁地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的2/3,水成為制約糧食增產的關鍵因素。2012年起,我國政府在包括
內蒙古在內的東北四省區施行節約用水增糧舉動,總面積達3800萬畝。
上一年中心一號文件提出,加速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約用水改造,加速推動
現代灌區建造,加強小型農田水利根底設施建造。
吉林在去冬今
墻標春的農田水利建造中,計劃投資6億多元,重點施行13處大中型灌區節約用水配套改造和23處
現代農業大中灌區改造,本年春灌前將全部竣工。
2008年起,
吉林累計組織
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17億多元改進農田水利根底設施,使
現代農業灌區渠系和建筑物完好率從68%進步到90%,農田灌溉周期由8-12天縮短為6-8天,灌溉保證率大幅進步。
興水利穩“糧倉”。大中型灌排主干工程、高效節約用水灌溉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跟著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造,
吉林全省農田有用灌溉面積已增至近3000萬畝。
“跟著農田有用灌溉面積的不斷添加,
吉林刷墻廣告吉林根本構成根底結實、節約
墻標用水增效、習慣干旱常態化的糧食安全水利保障體系,進步了糧食生產抗災減災才能。”
吉林省
農村水利建造管理局長王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