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圍墻廣告 東方網2月25日消息:民政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家庭成員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單個墓位使用率。昨天,
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透露,
上海9部門也將攜手調研制定
上海節地葬的地方意見,可能會考慮建立節地生態安葬獎補制度。按照
上海“十三五規劃”,今后50%的骨灰將采用占地0.2平方米以下的節地葬模式。
上海會不會推行家庭成員合葬方式?據悉,
上海已經在兩個墓園嘗試復式家庭葬。
“從這邊
圍墻到那邊
圍墻,巴掌大塊的地方。”閔行區的顓橋寢園是
上海所有公墓中可用土地剩余最少的,總占地面積不足66畝的寢園經過十幾年的經營目前只有10多畝土地可以使用,若仍然按照原來的標準計算,這些土地頃刻就會用盡。幾年前,顓橋寢園開始嘗試推“復式家庭葬”。在顓橋寢園2號門南側,記者看到一塊規劃著6排42座墓的區域,這里就是寢園“復式家庭墓”所在區域。從外部樣式上看,墓碑的設計與普通的墓碑不同,上下錯落、左右有坡度的設計便于刻制幾代逝者的姓名。
顓橋寢園負責人李忠玉告訴記者,整個復式家庭葬的基座占地面積在1平方米以內,可以安葬8具骨灰,單具骨灰僅占地0.125平方米。墓穴向地下縱深處發展,分上、下兩層,復式家庭葬可以用于直系親屬多代合葬。據悉,顓橋寢園推了50個復式家庭葬,目前已經有30個家庭選擇。
除了顓橋寢園,淀山湖歸園也有“復式家庭葬”。一個新事物的推出,需要有一個公眾接受的過程,并不一定是短時間內可以見成效的,但對于顓橋寢園來說,節約資源、延長公墓的經營周期是必須要面對和考慮的課題,節地的理念還需大力推廣。
為了應對“墓地危機”,滬上公墓紛紛啟動了“節地模式”,墓地的面積越來越小。
上海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處長高建華昨天指出,
上海各個墓園陸續推出了壁葬、樹葬、草坪葬等新型葬式。經過幾年的努力,
上海葬式結構正在悄然改變,從前幾年的“80191”,其中,80%為傳統墓葬,19%為各類節地葬,1%為海葬,發展到了“70282”,70%為傳統墓葬,28%為各類節地葬,2%為海葬。
根據《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在民政部等9部門之后,
上海相關的九部門也將聯手對
上海情況進行調研,制定地方的指導意見。高建華透露,未來幾年,
上海將大力加強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可能還會考慮一些獎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