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墻體廣告 穿過千山萬壑的拉木峽谷,在巍巍積石山下,蒼勁的松樹和垂直的白楊樹俯首屹立,火紅的丹霞地貌靜寂卻又耀眼。黃河岸邊,山花爛漫,咱們已然走近奧秘的撒拉族故鄉,走進了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鎮三蘭巴海村。
珍藏《古蘭經》手抄本
在駱駝泉邊有一堵文明墻,以八塊浮雕敘述了撒拉族的故事。站在駱駝泉邊,院外邦克樓高高屹立,氣勢不凡。據當地人說,那是街子清真大寺的邦克樓,高達99米,據稱是全國最高的
青海墻體廣告。
街子清真大寺是
青海第二大清真寺,為撒拉族的祖寺。它的南面是充滿神話顏色的奧圖斯山,北面是波瀾壯闊的黃河,鄰近田園阡陌,炊煙裊裊,杏紅柳綠,果梨花香。初建于明洪武三年,清代年間和民國二十年曾有三次擴建,后在“文革”中被毀,1982年政府撥款,
大眾集資,模仿
新疆喀什清真寺從頭建筑。
街子清真大寺原有禮拜殿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可容納1500多人排班禮拜,氣勢適當宏偉,惋惜在“文革”中被毀,1982年政府拔款,
大眾集資,模仿
新疆喀什清真寺從頭建筑。新建的清真寺為磚混構造,占地上積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大殿呈正方形,其中禮拜殿面積1089平方米,可容納1200人集體禮拜,殿內四根大柱支撐著49間的殿頂,大殿四角是距地上高23米高的宣禮塔,中心的大圓浮屠,具有明顯的阿拉伯個性。大殿前南北兩邊是兩棟學經樓,設有清水房和辦公室
青海墻體廣告。
街子清真大寺珍藏著撒拉族先民700年前東遷時帶來的一部手抄本《古蘭經》,據專家考證于公元8世紀手抄本錢,距今已有1300多年前史。對這部《古蘭經》,《人民日報》曾于1982年1月3日作過這么的介紹:“這種年代久遠版本寶貴的《古蘭經》世界上僅存三部”。這部《古蘭經》還曾露面國際展覽會,2005年中央4套《走遍全國》節目以《是誰馱來了千年<古蘭經>》為題,向全球作了推介報導,在伊斯蘭世界發生很大的反響。《古蘭經》、“拱北”與街子清真大寺、駱駝泉天衣無縫,變成
青海首要的名勝古跡之一。每年在此舉行風俗飲食節、手抄本《古蘭經》展現研討會,月舉行繡花展覽節;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底穆斯林
大眾喜度開齋節,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喜度古爾幫節(也叫“宰牲節”),伊斯教蘭歷三月十二日(即開齋節后100天)喜度圣紀節。
五怪之一自然蓋頂
街子清真大寺門前南北兩邊是撒拉族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墳墓,是由雕琢大型花卉圖畫的青磚
圍墻構成,長7.10米,寬6.25米,高3.3米,兩棵枝繁葉茂的老榆樹從兩拱北別離長出,披蔭一方。“拱北”與街子清真大寺,駱駝泉天衣無縫,互為襯托,真是“白駝映泉泉更美,亭榭飛花花復芳”,每年前來旅行參觀,科考的國內外游客川流不息。
撒拉族先人尕勒莽和阿合莽兩朋友身前曾囑托教民將來他們去逝后,圍建拱北時,不需蓋頂,有東西自然會蓋住,當時教民不以為然,但兩朋友去逝后不久,共同的事情發生了,兩拱北中心別離長出了一棵松樹,且長勢十分旺盛,通過700多年的風雨桑滄,如今兩棵枝繁葉茂的老榆樹披蔭一方,罩住了全部拱北,完成了先人尕勒莽和阿合莽的身前遺言。而這種景象也被人稱為循化五怪之一。
雖然駱駝泉、街子清真寺和拱北都是根據以上傳說,但撒拉族先民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來的這個傳說,早已被很多前史學家的考證所證實。祖圣尕勒莽、阿合莽的墳墓和抄寫本《古蘭經》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內。一本土耳其文作品《回族源流考》中記載:“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庫曼斯坦境內)的尕勒莽和阿合莽朋友二人,帶領本族一百七十戶,脫離此地東行至西寧鄰近久居下來。”從其風俗習慣等來看,也可證實撒拉族是從撒馬爾罕遷來的。
特征美食令人垂涎
比較撒拉族院子的靜怡,異常繁忙和熱烈的應當算是特征農家院了。三蘭巴海村由于有駱駝泉美麗的傳說,有寶貴的《古蘭經》手抄本,慕名而來的游客逐年增多,廚藝絕佳的撒拉人瞅準商機,開展起了農家院,做起了撒拉宴
青海墻體廣告。
特征明顯的餐飲工業和渾厚樸素的民風風俗,是帶給咱們的第一印象。撒拉族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只體如今他們敢闖敢干,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上,并且體如今撒拉人家獨具特征,花樣繁多的美食上。
“巧艷姑”農家院是一座潔凈整齊的小院,木雕、紅磚、奇石、掛毯等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和裝修,讓全部小院處處都透露出一股濃郁的撒拉族風情。
“巧艷姑”農家院是三蘭巴海村眾多農家院中的一家,取名于“巧艷姑”,是由于這里有位巧廚娘,她做出的飯菜清香可口,有民族特征。“巧艷姑”家的飯菜首要是以民族餐為主,游客能夠選擇不一樣的規范,正餐前有十幾種干果,最使大家拍案叫絕的是近十種不一樣形狀、口味的撒拉包子。
“巧艷姑”老板馬國慶說:“如今方針好,再加上大美
青海的宣揚,到村子旅行的客人不斷增加,我有決心擴展農家院的規模,重視飯菜質量,把生意做的越來越好。”
在三蘭巴海村,具有運營資質農家院有21戶。跟著循化縣旅行業的開展,這個村的鄉民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借助外來旅行人員比較多的資源優勢,開始開展農家院經濟。幾年下來,憑仗共同的民族特征飯菜和杰出的服務質量,“農家院”現已構成規模,變成股動三蘭巴海村的特征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