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面
廣告 國度統計局昨天發布數據:2月份全國CPI同比上漲2.3%,成為自2014年7月以來單月物價的最高同比漲幅。國度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表示,2月份CPI漲幅比上月擴展了1.1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寒潮天氣和春節要素的雙重影響。
余秋梅引見,今年2月份寒潮天,氣致使鮮菜價錢環比上漲29.9%,創2008年3月以來月度最高漲幅,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84個百分點, 超越CPI環比總漲幅的一半。春節期間鮮活食品需求增加,影響價錢上漲明顯。2月份全國鮮果、豬肉和水產品價錢,環比分別上漲6.9%、6.3%和 6.0%,三項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40個百分點。
春運期間交通和旅游價錢也上漲較多,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06個百分點。春節期間外來務工人員返鄉,局部效勞行業用工緊缺,車輛修理與頤養、理發、家政效勞價錢環比分別上漲6.9%、5.7%和3.6%。
固然春節和寒潮的特殊要素,使得2月份物價上漲,但從同比看,今年1、2月份物價相比去年均有明顯,的抬升勢頭,2月份2.3%的同比漲幅更是創 下18個月來的新高。受食品和效勞價錢大幅上漲的影響,2月份CPI同比漲幅比1月份擴展0.5個百分點。鮮菜、豬肉、水產品價錢同比分別上漲 30.6%、25.4%和3.5%,合計影響CPI上漲約1.51個百分點;家政效勞、車輛修理與頤養、理發、穿著加工、美容等價錢同比也分別上漲 5.2%、5.0%、4.1%、3.5%、3.1%。
今年1月—2月CPI較快上漲,加上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引發市場上呈現一定的擔憂心情。昨天,不少投行、證券機構剖析人士發布觀念和剖析, 以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貨幣財政刺激力度加大,推進后續CPI繼續上行,經濟運轉可能進入到物價持續上漲、經濟停滯不前的滯脹周期之中。
中國真的有墮入滯脹的風險嗎?“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仍是通縮風險,從現階段狀況看,滯脹簡直不可能發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對本報記者表示。
張曉晶指出,關于滯脹的判別能夠拆分紅“滯”和“脹”兩個角度剖析。其中,“滯”意味著經濟增長停滯,但是去年全年中國GDP完成6.9%的增 長,仍大幅搶先于其他世界主要經濟體國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目的區間定在6.5%-7%左右,這一速度也基本談不上增長停滯。
“脹”則意味著物價持續上升、通脹表現嚴重。張曉晶表示,今年前兩月CPI上漲主要由于春,節和寒潮要素疊加,加上近期國際市場包括原油價錢在內 的大宗商品價錢回暖,構成輸入性的價錢上漲。從宏觀層面看,當前表現還是總需求缺乏,產能過剩等供應側問題突出,去年曾呈現CPI增速連續下滑,闡明下行 壓力依然存在,因而物價持續上漲不具備根底。
關于寬松貨幣政策推高通脹的問題,張曉晶以為,近期貨幣政策放寬、活動性注入和CPI 指數上升沒有明顯關聯。“歐美、日本等國度此前超發了那么多貨幣,通脹還是上不來,全世界面臨的還是通縮問題。”張曉晶表示,單純的活動性注入難以帶動 通脹率上升,只要實體經濟被激活、表現活潑后,過多的活動性受其牽引才會構成高通脹。(解放日報記者 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