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墻體廣告 相比市郊大多數的
鄉鎮工業園區,這個園區已從原來的車間經濟、工廠經濟,勝利轉向科技引領的新型園區經濟,并完成,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交融推進
這是一座地處
上海外環線之外的產業園,很年輕,只要8歲。所在的中央,屬于市郊松江新橋的
鄉鎮工業地塊。但是,短短幾年,這里卻屢創,奇觀——到去年底, 園區每家企業均勻占地僅1.2畝,已開發地塊畝均稅收200萬元左右,是松江全區均勻程度的近20倍;目前,在,全市104個產業區塊的開發區綜合評價中, 其開展速度指數躍居第一,且土地集約等一系列指數,均位列前十強……市級層面專,家組在調研之后,以為這是
鄉鎮工業園區轉型晉級的勝利樣本,業內稱之為“新 橋形式”。
這里叫“漕河涇松江高科技園”。新近,又改名為“臨港松江科技城”。說是要把園區生機從8個小時延長到16小時,開發團隊也從“產業推進者”晉級為“城市建立者”。
市郊“16小時不打烊”的產業園,會是怎樣一番圖景?相比市中心,市郊產業園的晚上,根本是黑漆漆、靜悄然。臨港松江科技城能否有生機?夜晚看愈加真實。于是記者一行特地選擇“夜訪”,沒想到還真“出人意料”。
油菜花田邊的咖啡館
晚上6時多,車從G60高速下來,拐向莘磚公路。遠遠已看見,一幢幢“亮閃閃”的建筑,矗立在市郊夜空下的田野上,非常醒目。這就是臨港松江科技城了。
一家星巴克咖啡館,就開在園區商業板塊——棕櫚廣場一樓拐角處。推門進去,大半位子竟還是滿的。“這間星巴克,倒不像開在郊區,晚上9點多還有人呢。” 家住左近的王小姐驚異于星巴客當年的落戶,“幾年前這里還是荒蕪的田野呢”,往常店里頂峰時也需求排隊了。不過,離咖啡館不遠的中央,仍然能看到麥田、油 菜花田。杜玉梅博士開玩笑說,權衡一個地域能否有吸收力,無妨研討一下“星巴克指數”。她是臨港松江科技城投資開展有限
公司總經理助理,對園區生長過程中 的一點一滴浮光掠影。她說,星巴克于2014年10月10日開業,是棕櫚廣場的第一批商戶;當時,第一批商戶中不少都享用了免租優惠,但星巴克并未請求享 受減免,而是在一番調查摸底之后,疾速拿下了200多平方米鋪面。
“如今,園區已落戶300多家企業,職工8000人左右。”杜玉梅引見說,目前住在園區里的職工并不多,而是分散寓居在不同中央。為此,園區裝備了60多輛班車,每天發往松江新城、九亭地鐵站、莘莊地鐵站等4個方向。
但這一現狀,很快將被改動。在棕櫚廣場東面,面向園區職工的全裝修公租房小區,將于今年上半年投入運用,屆時可入住上萬人。臨港松江科技城投資開展有限
公司總經理丁桂康表示,今后,這里不再是一個運營8個小時的產業園,而將成為一個產城交融的大范圍功用性綜合體。
更繁華的聽說還“未完待續”。在棕櫚廣場的南面,一條1.5公里長的城市產業長廊——“拉斐爾云廊”曾經開工,共包括26幢80米高的建筑,屆時將成為
上海外環外最大范圍的商務樓宇群。在功用上,除了頂級商務辦公、五星級酒店等,還將裝備濕地公園、機器人文化主題公園等。
把園區交給懂市場的行家
夜訪次日上午9時多,園區3號樓的一間會議室里,1989年出生的“海歸”朱譯正對著PPT口若懸河地解說著。他的兩邊,端坐著同樣是“85后”的三位同伴。坐在他們對面靜靜聽著的,除了丁桂康、杜玉梅等園區高層,還有松江辨別管產業開展的副區長陳宇劍。
朱譯正在講演的項目,是一個VR(虛擬理想)產業孵化平臺,準備與園區攜手打造,雙方曾經商談了近兩個月。他們的團隊,已集聚了一批VR 創業項目,準備搶占風口。“之前,我們到許多園區調查過,最后瞄準了這家園區。這里的管理團隊除了效勞態度好,還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優點,就是對產業的了解和研討很深化,對人才非常尊重。”朱譯如是說。
“考量一個項目,除了看潛力、看前景,還有一個關鍵是看人,看團隊帶頭人的視野和格局。別看這幾個人年輕,但專業水平很高,對市場的調研也很深化……” 丁桂康通知記者,園區不時追求更高、更新的產業方向,引入朱譯他們這個平臺項目,正契合園區的訴求。讓丁桂康驕傲的是,在最近的短短兩年里,園區重點推進 3D打印產業開展,集聚了一批細分范疇的優勢企業,包括德國SLM、聯泰、光韻達、悅瑞電子等,已成為全市3D打印企業最集聚、產業生態最完善的產業園 區。
把園區交給懂得市場的行家里手——這被以為是臨港松江科技城勝利的最大奧妙。陳宇劍通知記者,正是臨港集團派駐的專業團隊,成為這 個產業園勝利的最關鍵要素之一,“他們在規劃定位、建筑設計、招商網絡、品牌管理、產業培育等方面,專業化、市場化的程度都很高”。作為松江區和臨港集團 的產物,這個園區并沒有設立管委會,而是采取了
公司化的開發運營形式。“無事不伸手,難事伸援手”,是政府部門在這一協作形式中的自我定位。
“新橋形式”正在復制
關于外界所說的“新橋形式是
鄉鎮工業園區轉型晉級樣本”,陳宇劍的了解很直接——“當時,是新橋鎮主動與漕河涇接洽,希望可以協作開發鎮里的產業園區, 后來得到了區里的鼎力支持和推進;即便如今,這個園區的土地,仍屬于
鄉鎮工業地塊。”“其實,相比市郊大多數的
鄉鎮工業園區,這個園區已從原來的車間經 濟、工廠經濟,勝利轉向了科技引領的新型園區經濟,并完成了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交融推進。”
在新橋形式中,政府、園區、農民、企業抱團開展,構成了嚴密的“利益共同體”,做各自擅長的事情。
既不同于以往的政府主導,也不同于產業園區唱獨角戲,2007年漕河涇松江園區由新橋鎮
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漕河涇開發區共同出資,各占49%和51%的 股份,完成國有資產與鎮級集體資產的捆綁。漕河涇開發團隊,在招商引資、挑選項目、效勞企業等方面比中央政府更為專業,經過先期規劃和嚴厲的調查機制,確 保入駐企業契合區域的產業導向。新橋鎮和松江區政府則能夠卸下招商引資的局部重擔,騰出更多力氣,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而讓農民集體持股、分享開展紅利,也博得了農民在動拆遷等方面的鼎力支持。幾年來,在股東方未新增投入的狀況下,新橋鎮
鄉村集體資產股本價值已從4000萬元增長到了1.64億元。
新橋形式能否復制?臨港松江科技城用理論答復了這個問題。如今,臨港松江科技城已從最初的新橋鎮1300畝,拓展到了新橋、九亭兩鎮的2700畝土地。 其中,園區二期建成的科技綠洲,就處在九亭鎮范圍,去年上半年托付運用,如今入駐率60%以上,簽約率更是超越80%。同時,臨港松江科技城正積極參與九 亭、新橋老工業地塊的二次開發。
目前,繼九亭之后,“區區協作、品牌聯動”的新橋形式,又相繼被復制推行到了
中山街道、佘山鎮、洞涇鎮等。換言之,包括新橋在內,一共有5個街鎮在復制推行這一形式。杜玉梅透露,應市郊其他區縣和外省市之邀,園區已在更廣的范圍內開端復制新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