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在送走了近20萬游客后,位于
河北崇禮的云頂滑雪場結束了這個雪季的運營。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的主賽場之一,云頂滑雪場將于今年開始修建U型槽和空中技巧場地。
遞交給國際奧委會的申辦報告中,對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已有詳細布局與總體設計。去年年底北京冬奧組委成立后,進一步細化場館建設規劃,成為今年籌辦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所強調:“冬奧場館既要滿足辦賽需要,又要在賽后長期發揮作用。”
部分場館改造計劃初步擬定
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為北京留下了“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賽后通過社會化運營,這些場館已成為新的城市地標。2022年北京冬奧會,“可持續利用”的理念貫穿場館規劃,北京賽區12個競賽和非競賽場館中,11個是奧運遺產,其中9個直接使用。
“國際奧委會一般對舉辦城市遵行場館最低標準,即符合辦賽要求就可以。我們有夏奧會的辦賽經驗,這次籌辦冬奧會,在場館規劃建設中,對科學減少成本更有經驗,這也符合節儉辦賽的原則。”
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表示,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目前正處于基礎階段,場館建設規劃將于11月底全部結束,許多具體問題需要提前協調、確定。
按照布局,所有冰上項目將集中在北京城區進行。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館將承辦冰球比賽,“水立方”將舉行冰壺比賽,首都體育館將作為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冬奧會的場館改造涉及場地制冰、觀眾席減少、競賽設施微調等多個改擴建項目。據了解,部分場館相關改造計劃初步擬定,“水立方”改建預算已基本完成。
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國家速滑館,將建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附近。這座占地約10公頃的場館,將利用2008年奧運會曲棍球和射箭的臨時場地進行建設,除了速度滑冰外還能承辦冰球和冰壺比賽,做到“三館兼顧”。根據已有規劃,國家速滑館賽后將作為北京首座全年運營的冰上場館,成為市民享受冰雪運動的又一勝地。
對賽后利用進行整體規劃
一些冬奧會雪上項目參與門檻較高,場館設施的賽后利用備受關注。為了實現價值最大化,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在布局規劃時,將賽后利用的理念貫穿始終,包括建設方案、運營模式、效益預估等均有明確要求。
張家口和延慶的賽區建設已超越體育范疇,納入區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的整體考量。
張家口賽區涉及8個場館的建設,包括新建北歐中心、冬季兩項中心和奧運村。
張家口市委書記侯亮介紹,目前場館正處于設計招標階段,結果預計今年下半年揭曉。賽事核心區土地收儲工作已經啟動,預計今年年底完成,確保2017年場館開工建設。“賽后有5個競賽場館將作為世界級比賽訓練基地和滑雪愛好者的樂園,奧運村則作為冰雪小鎮的一部分出售利用。”
擁有35條國際標準雪道的云頂滑雪場,經過一定改造后,將承辦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比賽。作為國家隊的訓練基地,這里還計劃舉辦亞洲杯、“沸雪”世界單板滑雪賽等國際賽事,為日常運營增加人氣。“我們與瑞士知名的滑雪中心合作,在訓練設施、運動理療等方面與國際一流水平接軌。”云頂滑雪場市場總監趙瓊表示,2020年將完成全部場地建設,由于崇禮冬季氣候寒冷,一年只有半年時間可以開工,因此更需要科學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高山滑雪、雪車雪橇受制于運動傳統和項目特點,場館賽后利用的難度很大,這也成為延慶賽區面臨的最大挑戰。易劍東表示,延慶的3個新建場地在規劃設計時,已經考慮到未來
大眾體驗的需要,比如在周邊坡度較緩的地區增設初級道、增加一些設施便于夏季戶外運動使用以及引入其他旅游休閑項目等,“具體方案正在細化過程中”。
引入環保概念和高科技手段
冬奧會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與影響要超過夏奧會,大量制冰造雪對水資源、周邊生態以及日常生活會不會造成風險?這考驗著場館建設的科學性。易劍東認為,場館規劃階段就要進行足夠的環境評估,不只局限于冬奧會期間,更要把眼光放遠。
當初選擇延慶小海坨山區作為高山滑雪賽場時,已完成初步的環境影響、環境承載力評價等工作。延慶賽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場地建設過程中,將采用綠色建設標準,使用節能、節水的環保材料,最大化保護周邊環境。日后在場館運營和使用時,也會科學控制人流,減少人為環境破壞,將環境影響降至最小。
實施科技冬奧工程,則成為
張家口賽區籌辦工作的創新之舉。侯亮表示:“目前我們正推進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加大新能源的推廣使用,將能源、交通、安防等技術與互聯網、物聯網、泛能網結合,構建涵蓋場館運行、奧運賽事、運動員生活、城鎮發展等的綜合管理體系,實現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的目標。”
“云頂滑雪場新建設的冬奧會設施,比如酒店和運動員村,都在規劃時專門請設計
公司進行改造,力爭讓整個云頂滑雪場的建筑都實現零排放。”在趙瓊看來,貫徹“綠色辦奧”理念,贏得的將是長遠的發展與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