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壽險
公司的轉型過程中,個險渠道是重要抓手,他們希望減少對銀保的依賴,或者調整銀保的產品構造;在保險產品供應方面,將愈加注重推出長期的、保證型的產品
■本報記者 冷翠華
上市險企年報近日已披露終了,“轉型”成為各家壽險
公司在年報中以及業績闡明會上高管強調的關鍵詞之一。他們在直面市場份額縮水之痛的同時,都表達了堅持業務構造轉型的決計。
保費增速下滑、市場份額降落,可能就是目前努力轉型開展的局部壽險
公司不得不面臨的短期陣痛。但業內人士以為,從久遠看,渡過陣痛期,回歸保險實質的開展形式或許才干為險企提供耐久開展的根基。
新業務價值全面上升
從中國太保年報披露的信息看,該
公司為推進企業轉型設立了戰略轉型辦公室,并任命了轉型總監,可見其對轉型工作的注重水平。
“2015年,開啟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戰略轉型。”中國太保表示,其2015年轉型成果明顯,保險業務收入初次打破2000億元大關,到達2033.05億元;其壽險一年新業務價值初次超越100億元,到達120.22 億元,同比增長37.8%。
在渠道方面,中國太保也加快轉型,特別是在銀保業務方面明白了新形勢下客群定位,不時提升效益。
2015年中國人壽的一年新業務價值創歷史新高,達315.28 億元,同比增長35.6%;銀保渠道總保費同比增長6.2%,長險首年保費同比增長12.0%,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增長14.6%,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同比增長35.9%。
“完成一年新業務價值66.21億元,同比增長34.8%。”新華保險總結其2015年轉型業績時表示。此外,人保壽險的數據也顯現,其一年新業務價值34.6億元,同比增長11.7%。
“一年新業務價值”為截至評價日前12個月的新業務預期將來產生的稅后可分配利潤的貼現值。可分配利潤是指反映了償付才能準備金和法定最低償付才能額度之后的利潤。從幾大險企的一年期新業務價值來看,2015年,他們在提升業務價值、優化業務構造方面獲得了明顯效果。
摒棄范圍重效益
無疑,對壽險
公司而言,提升業務價值、優化業務構造的轉型是一件好事,但與此相伴而來的是他們在短期內不得不直面保費增速下滑、市場份額降落的理想。在范圍與效益、短期業務與長期業務等問題上,險企必需去權衡選擇。
從市場份額來看,數據顯現,2015年,中國人壽的市場份額約為23.0%,較去年略有下滑,但仍占領著市場主導位置。新華保險近年的市場份額 也同樣處于連續下滑的狀態。2015年,其市場份額為7.1%,2012年到2014年其市場份額分別為9.8%、9.6%和8.7%。
《證券日報》記者依據保監會披露的原保費數據統計發現,2015年四大上市險企(壽險
公司)的市場份額均呈現不同水平的下滑,合計同比下滑6.25個百分點。
除了市場份額下滑,不少傳統壽險
公司的保費增速也呈降落態勢。“調整構造砍掉了一局部短期限或者高風險業務,但傳統業務和新增長期保證型業務的范圍難以快速跟上,未能填補砍掉的業務空缺,必然招致總范圍增長放慢。”一位剖析人士指出。
該人士以為,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是大型險企轉型較為典型的兩個代表。一方面,這些險企主動緊縮短期業務和躉交業務,對銀保業務停止較大幅度的調 整;另一方面,局部新興險企和銀行系險企還處在沖擊范圍的階段,推出了較多短期限、高收益的產品,他們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在這兩重要素的影響下,局部傳 統大型壽險
公司的市場份額呈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
與壽險市場有較大不同的是,雖然我國財險行業和不少財險
公司也在推進戰略轉型,但是從業務范圍來看,人保財險、太保財險戰爭安財險這“老三家”依然牢牢守護著其市場份額,稀有中小財險
公司快速沖擊傳統大型財險
公司的市場位置。
更注重保證型保險
能夠說,局部傳統大型壽險
公司的轉型是源于本身開展的內在需求,而保監會近期出臺的關于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的規則,將進一步推進這些險企的 轉型走向深化,而關于此前在產品方面主要依托短期險、躉交型保險,在渠道方面主要依托銀保的新興險企而言,其開展或將面臨較大的應戰。
“壽險個人業務堅持高增長,業務構造勝利轉型,大個險格局構成。”中國太保在總結其2015年業績時提到。新華保險表示,2016年其制定了 “加快
公司轉型開展,強化機構自主運營”的工作主題。中國人壽提出,2016年,將注重銷售轉型,愈加注重隊伍質態提升,在個險渠道著力開展十年期及以上 期交業務和分散式短期險業務;加大銀保渠道轉型力度,鼎力開展期限長、價值好、質量高的期交業務。
可見,在傳統大型壽險
公司的轉型過程中,個險渠道都是重要抓手,他們希望減少對銀保的依賴,或者調整銀保的產品構造;在保險產品供應方面,將愈加注重推出長期的、保證型的產品。
近期,保監會發布新政請求停售1年期以內的短期人身險產品并限制1年到3年的中期產品,這將成為推進一切險企轉型的外在動因。傳統大型險企將借助政策推進曾經啟動的轉型持續走向深化,而對局部新興險企而言,其面臨的應戰則較大。
其中一個應戰是,局部新興險企從一開端就沒有個險渠道或者個險力氣十分弱小,其業務開展主要依托銀保和電網銷,無論是產品端還是渠道端的轉型都 有較大壓力,但業內人士指出,轉型是必需的,在人身險新政影響下,局部此前快速沖擊范圍的險企的保費增速必將回落,而傳統險企由于曾經走在了轉型的前列, 因而,今年其市場份額或將呈現一定的上升。
“中國壽險行業正處在關鍵轉型時期,隨同著資本市場的深度調整,理財型產品對行業增長的拉動逐漸轉弱,風險也在積聚。同時,主流壽險
公司注重保 障功用、注重期交業務的運營理念愈發成熟與趨同。中央政府以及監管機構為推進壽險業安康開展推出的各項新政也必將為行業轉型帶來紅利,使得回歸保險本原、 做強保證產品的運營戰略變得順時順勢、大有可為。”新華保險在年報中對保險行業形勢作出了這樣的研判。這或許代表了傳統大型壽險
公司的典型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