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墻體廣告價格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謀劃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追求更高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
現代化和綠色化,以保護生態不計其利、面向未來不計其功的責任擔當全面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以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基本方針實現由“環境換增長”向“環境促增長”轉變,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基本途徑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以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為基本動力實現轉型發展和體制機制創新重大突破,以彰顯巴山蜀水生態文明精髓為特色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5年的努力,實現科學合理的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美麗
四川建設取得新成效,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全面推行,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打好生態本底,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藍天凈土。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城鎮布局得到優化,基本形成“一軸三帶、四群一區”的城鎮化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安全、和諧、富有競爭力的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達到國家要求,資源產出率大幅提高,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321.64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4%。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生態功能完整性得到保持,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林地保有量保持在3.54億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7%,森林蓄積達到17.9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保持在85%以上,濕地保有量達到2500萬畝以上,治理和保護恢復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積不少于1320萬畝。全省市、縣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其中設區的市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8%,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平方米。95%的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物種及
四川特有物種通過自然保護區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
——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重要成果。
二、加快建立統一銜接的空間規劃體系
(一)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
落實主體功能定位。全面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
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利用。推進市、縣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多規合一”。加快推進綿竹市等地“多規合一”試點工作,適時擴大試點范圍。嚴格落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區域規劃編制、重大項目布局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定位。
控制土地開發強度。重點開發的城鎮化地區,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和影響;限制開發的農產品主產區,要增強農產品生產能力,加強面源污染治理,防止污染轉移和擴散;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樹立保護就是發展的理念,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和環境生態功能。
優化城鄉空間結構。全面評價我省全域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積極開展國土綜合整治。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嚴格保護城鄉生態環境,擴大城鄉綠色空間,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發展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二)科學劃定資源環境生態紅線
嚴守資源消耗上限。合理設定資源消耗上限,加強能源、水、土地等戰略性資源管控。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消耗強度“雙控”制度,將節能評估審查作為控制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控制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確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規劃城市建設和重大項目,應進行水資源論證,確保與本地水資源條件相適應。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實施永久保護和用途管制,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規模實行總量控制,落實耕地占補平衡。
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加大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地方政府環保責任紅線,合理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實施成渝城市群(
四川)國家重點控制區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實行脫硫脫硝并舉、多種污染物綜合減排,加強
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東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等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全面推進涵養區、源頭區等水源地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取締飲用水水源地所有排污口。嚴格實施農產品產地安全區劃和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加強面源污染防治和
農村環境整治,強化農產品產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風險評估。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科學劃定林地和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紅線,確定生態紅線區劃技術規范和管制原則、措施,制定生態紅線管理辦法,出臺征占用生態用地禁限目錄,強化執法監督,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三)構建新型綠色城鎮體系
加強綠色城鎮規劃。認真落實《
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科學確定城鎮終極規模,構建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快發展
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四大城市群,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合理引導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城鎮發展。加強城鄉規劃“三區四線”(禁建區、限建區和適建區,綠線、藍線、紫線和黃線)管理,杜絕大拆大建。提倡城鎮形態多樣性,延續城鎮歷史文脈。
提高城鎮發展質量。科學確定城鎮開發強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區人口密度,從嚴供給城市建設用地。合理確定新區建設規模,強化新區產業支撐,推動產業和人口同步聚集,有序拓展城鎮發展空間。大力實施城鎮生態園林建設工程,積極推動城市濕地公園、山體公園和綠廊綠道等具有地域景觀文化特色園林建設,持續推進園林城市建設。大力推進國家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抓好“百鎮建設行動”300個試點小城鎮建設,發揮好21個省級重點鎮建設示范作用和小城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重要節點作用。
切實加強城鎮管理。依托山體、水系、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鎮綠地系統,劃定并強化城市綠線管制。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體系,加快
成都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試點城市建設。積極建設綠色生態城區,提高城鎮供排水、防澇、雨水收集利用、供氣、綜合管廊、市容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快推進
遂寧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四)加快建設美麗
鄉村
科學編制
鄉村規劃。落實科學規劃理念,堅持規劃先行,調整完善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對新村聚居點、舊村落和傳統村落進行整體規劃和統籌布局。研究制定
四川省
鄉村規劃標準,提升全省
鄉村規劃編制水平。加快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傳承農耕文化和
農村民居特色,打造一批
鄉村旅游特色
鄉鎮、精品村寨。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快
農村危舊房改造,保護傳統村莊院落民居,加強
農村環境集中連片綜合整治,改善
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向
農村延伸,加強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加大
農村污水處理和改廁力度。加強
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推行
農村雨水收集工程及農田徑流回收工程建設。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
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設
現代農業基地。大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等新型業態,提升農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深化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文明村鎮建設,穩步實施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創建活動。突出抓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