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桐、銀杏林立,山里棲息著大熊貓,西寧河水在一旁嘶吼。3月29日,沿著
四川163縣道,羅志均一行人乘坐的
汽車,穿行于山崖密林河畔。透過車窗,一旁的李學明老人對兒子羅志均念叨,“六十年前我來看過你父親,走了兩天兩夜……”
1956年,
四川省雷馬屏監獄周邊匪患猖獗,民警羅體文被土匪伏擊,生命定格在29歲。由于通訊和交通不便,羅體文被匆忙就地安葬,新修的墳墓不久即被洪水沖毀,家人從此再也找不到墳墓。
彼時8歲男孩羅志均,今天已經步入花甲,但對父親的懷念不曾磨滅。今年清明之前,得知父親墓地已經重建,羅志均帶著老母親和兒子,去看望已六十年沒見的父親。
遺憾
父親犧牲 兒子六十年未曾祭拜
3月28日,長壽之鄉
四川彭山,夜已深,羅志均在床上翻來覆去,一直睡不著。隔壁房間燈還亮著,墻上掛著一張黑白老照片,照片里的小男孩就是羅志均,旁邊美麗的女士和略顯嚴肅的男子,是他的母親和父親。
彼時的父親,一直停留在羅志均的記憶中。60年過去,當年的小男孩,已滿68歲。
父親逝世那一年,羅志均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加之通訊不暢,交通不便,他一直沒有條件去祭拜父親。慢慢長大后,聽到更多父親的事跡,父親在他心中的形象才逐步豐滿起來。1996年,羅志均到雷波縣出差,那時他很期待到父親犧牲的故地,尋找父親的墳墓,燒上一炷香,盡到一個兒子的義務。
“我知道父親葬在爛壩子(地名),那是一座荒山,找了好幾天,但沒有當地人知道。”那次尋找以后,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尋找。
去年年底,雷馬屏監獄重建烈士陵墓,并通過當地政府,輾轉找到羅志均和他的母親李學明。
3月29日,羅志均早早帶著母親、妻子和兩個兒子等在樓下。雷馬屏監獄的民警驅車,帶著一家人前去掃墓。
往事
丈夫犧牲前半個月 她步行兩天去探親
在前往掃墓的路上,李學明老人百感交集,不斷向兒子講述著往事。
1927年,羅體文出生在彭山的一個工人家庭,是家中獨子。11歲時,李學明來到羅家當童養媳,在她眼里,丈夫為人友善,個子瘦高。夫妻倆偶有爭吵,過幾天就沒事了。
1950年,大西南解放,羅體文報名參軍,被分配到彭山
公安部隊剿匪。1952年,雷馬屏監獄籌建,剿匪歸來的羅體文,成為一位監獄民警。
雷馬屏監獄,地處雷波、馬邊、屏山三縣交界,位于雷波縣西寧鎮(原屬屏山縣),地勢險要,大山小山連綿不斷。從調往雷馬屏監獄到犧牲,丈夫整整三年沒回家,只能寫信,而李學明不識字,每封來信,她都是托識字的鄰居念給她聽。
1956年3月,丈夫再次來信,希望妻子到雷馬屏監獄探親。彼時條件艱苦,沒有
汽車和馬匹,李學明帶了點錢,和一個親戚結伴而行,從彭山到西寧鎮,足足步行了兩天兩夜,腳上磨出了水泡。
“吃的是玉米,睡的是篾條床。”老人回憶,探親期間,她每天給丈夫煮飯吃,丈夫忙著上班,甚至連帶她轉一轉的機會也沒有。
住了五天后,夫妻倆依依不舍分別,沒想到此次相見,竟是永別。半個月后,羅體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