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竹縣月華鎮川心村,有一位68歲的老人張先橋。從1999年開始,他便自費為村里進行綠化,種植各種花草樹木。經過張先橋17年的努力,該村環境綠化已經達15畝左右,他為自己的綠化成果取了一個響亮名字——農民公園。今年2月底,張先橋老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表彰為“全國最美志愿者”。
“當時是因為村里環境太差了,我想做點什么來改變一下。”據張先橋介紹,17年前,川心村是遠近聞名的家禽養殖大戶,不少村民靠這個發了家。由于沒有系統的排污渠道,大量家禽的糞便沒有妥善處理,整個村子籠罩在一股臭氣之中,再加上家家戶戶有錢了蓋新房,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積如山,居住環境實在難以忍受。
就在這時,張先橋做了一個別人看來“瘋狂”的決定,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拿出大半輩子攢下的6萬元養老錢,開始種樹,不僅在自家門口種,還沿著村里的道路開始種。在當時村民們眼中,張先橋簡直就是“瘋子”。“村道從各家各戶門口過,有時候他剛種了別人就給他拔掉,以為他要占地。”村民李志玲說。最初,張先橋的舉動并沒有得到鄉鄰的支持,總覺得他是別有用心。但沒想到張先橋不但種樹,還自己買來管道,在道路兩旁修暗渠,導流各家各戶的糞便污水。對于堆積如山的建筑垃圾,他自己用鋼釬、二錘來一個個敲碎,再從別處背泥巴來填埋。慢慢的,村民們也對他從懷疑變成了支持。
“我其實并不支持,但是他誰也勸不住。”張先橋的老伴馮仁秀說,從丈夫最早開始搞綠化,她便反對,但并沒有效果。她記得,剛開始種樹的時候,兒子才5歲,也被丈夫拉去幫忙,負責測量兩棵樹之間的間距。“種了樹、種了花,他還要修池塘。”馮仁秀稱,為了修這個占地五畝的池塘,家中的田地被丈夫拿去和別人置換,后來還花了好幾萬,才修建成功。事后,丈夫患病住院近一年,治病又花了好幾萬,全是借的,家里過年都沒錢。
據張先橋老人介紹,由于這近15畝的公園并非自己的土地,在栽種時,不得不尋找一些荒地和布滿垃圾的廢地,一鋤頭一鋤頭地開墾,一背簍一背簍地背土。“沒辦法,耕地上不能亂搞綠化,這點我還是懂。”在川心村村口有著一片小樹林,是他10多年前種下的,之前這里堆滿了建筑垃圾,屬于沒人要的廢地,他將這些垃圾清理好后,光卡車來拉就拉了好幾車。
綠化搞好了,池塘也有了,丈夫將它命名為“農民公園”,讓村民大家共享。令馮仁秀有些難以接受的是,丈夫居然還負責日常的維護,還要擴大規模。“一個月掙一千多,每年的維護費就要五六千,每周還要至少花兩天侍弄花草。”馮仁秀感嘆,自己攔都攔不住。
如今,在張先橋的影響下,該村很多村民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不少村民自發拿出掃把等工具開始打掃枯枝落葉,加入到公園的維護行業。“張大哥栽樹,我們乘涼,如果打掃這些還要他一個人干,就太過分了。”村民張國祥如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