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洪墻體廣告 每當過節,我們都會收到或者發出一大堆群發短信,大家相互祝愿,祝對方春節快樂、中秋快樂、端午節快樂、重陽節快樂、圣誕節快樂、情人節快樂……
但是很少有人祝清明節快樂。
我過去厭惡群發短信,所以在
手機上裝了一個短信過濾程序,每當收到群發節日祝愿的時分,這個程序就會自動回復:“謝謝,祝您清明節快樂!”為此得罪了很多朋友。
在
現代中國人心目中,清明節是一個悲傷的節日,這個節日需求上墳掃墓,需求祭奠亡魂,幾乎就跟中元節一樣鬼氣森森。但是在宋朝,清明節卻沒有一丁點兒陰霾之氣,它是那么歡樂,那么環保,那么吸收人。
您要不信,請跟我一同去趟宋朝。
放假 冬至、清明與春節簡直同等重要
今年清明節,法定假日只要一天,即便加上周六、周日,也只要三天假期而已。宋朝清明節的假期可就長多了。
據大宋習俗寶典《歲時廣記》記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清明節緊挨著寒食節,宋朝放假以寒食節為中心,寒食之前三天假,寒食過后三天假,加起來居然七天長假,正兒八經是一個大黃金周。
宋朝每年有三個大黃金周,即元日、冬至、清明,各給假七天。元日就是春節,春節放假七天是能夠了解的,冬至和清明干嗎要放假那么長時間呢?由于在宋朝人看來,冬至、清明與春節簡直同等重要。
拙著《在宋朝過的那些年》細致考證過宋朝冬至的文化來源:冬至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宋朝人將冬至當成了春節的彩排和預演。春節要守歲、拜年、發壓歲錢,冬至也要守歲、拜年、發壓歲錢,故此冬至假期與春節一模一樣。而清明之所以也放假七天,其實是得益于寒食節。
南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清明節在寒食后,故節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延。”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冬至后第一百零八天為清明節,清明緊隨寒食,故此清明節的假期就跟寒食節連在了一同,兩節相連,剛好七天。
兩宋三百年,清明節并非永遠都是七天長假。宋仁宗在位時,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擔任三司使,相當于財政部長,他以為每年三大黃金周會耽擱 工作,所以向仁宗皇帝倡議說:“冬至、年節、寒食前后各假七日,廢事頗多,請令后只給五日。”(《文昌雜錄》卷1)冬至、春節、清明節各放七天假,耽擱工 作太多,不利于為人民效勞,希望以后只放五天假。這一懇求當即被仁宗批準,爾后直到宋神宗即位,才又恢復了七天長假的老傳統。
祭祖
清明上墳不燒紙
過清明節少不了返鄉掃墓,掃墓時少不了燒化紙錢。筆者老家在
河南開封,那里清明上墳是盛大的,要在墳前擺許多供品,還要磕頭祭拜、燃放鞭炮、燒 一堆紙錢。鄉間墳墓稠密,天廣地闊,鞭炮聲不顯得刺耳,假如是去城郊的公共墓地,鞭炮聲振聾發聵,火藥味兒漫山遍野,紙灰與炮仗齊飛,幾乎能把你嗆得喘不 過氣來,使原本就糟的空氣質質變得愈加糟糕。以至,筆者還曾見過有不那么當心的人,祭祖時一不注意惹起火災,可謂因小失大。
宋朝人上墳應該沒有這種風險。據北宋莊綽《雞肋編》卷上記載:“寒食火禁,盛于河東,而陜右亦不舉爨者三日。……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 樹。”
山西與
陜西極重寒食,從寒食到清明,連續三天不能動火,人們只吃冷食,清明上墳也不燒紙,只把一串串紙錢掛到墳墓旁邊的樹上就行了。
美食
嘴饞的人都等著“寒食節”
寒食節不能動火做飯,只吃冷食,聽起來似乎很慘,其實不然。按宋朝風俗,冬至后第一百零三天為“炊熟日”,這天要像準備年夜飯一樣煎炒烹炸,提早備下大量美食,留著過寒食與清明的時分享用。
都有哪些美食呢?
首先是“寒具”,也就是油炸的麻花和馓子之類。油炸食品耐寄存,吃的時分也不用加熱,所以成了寒食節的必備食品。
其次是“焦饣追”,也是油炸食品,但其外形頗像糖葫蘆,是用糯米粉、面粉和麥芽糖團成的小圓球,過油炸熟,用竹簽子串起來。
再其次是“子推”與“棗饣固”,兩樣都是蒸制的面點。子推是將面團捏成燕子的外形,然后蒸熟,清明節當天可用柳枝串起來,掛在門楣上,聽說是用 來留念春秋時期那位被晉文公燒死的名士介子推。棗饣固也是面食,過去研討宋朝民俗的學者總是把它跟子推混雜,誤以為棗饣固就是在面燕上面按兩顆紅棗,其實 棗饣固是紅棗饅頭,跟燕子的外型毫無關系。《歲時廣記》卷15轉引《藝苑雌黃》載:“以面為蒸餅樣,圍棗附之,名曰棗饣固。”將發面做成饅頭(宋時的蒸餅 和炊餅皆為饅頭),鑲嵌紅棗,這就是棗饣固。
最后是“餳糖韻果”。餳糖即麥芽糖,韻果即戲劇糖果。用麥芽糖做成戲劇里的人物外型,又好吃又好玩,這應該是宋朝小朋友過清明節時的最愛。
《新編醉翁談錄》卷3《京城習俗記》載有北宋民諺:“饞婦思寒食,懶婦思正月。”正月里不興動針線,能夠休息一整月,所以懶散的主婦都想過正月;寒食節固然不能動火煮飯,但是早早地就備好了各種美食,所以饞嘴的女生都想過寒食。
游戲
祭奠之后郊游踏青
清明節風和日麗,春風溫暖,是郊游踏青的好時機。宋人清明上墳,祭奠之后,男人們就在墳前“散福”:將貢品撤下,就地“消滅”,大家席地而坐,在墳前推杯換盞,大吃大喝。女人呢?則三三兩兩散入阡陌,摘柳枝編桂冠,采野菜斗百草,偷眼看看遠處的帥哥,心里春光無限。
小孩子最喜歡清明節,由于那天能夠買到好多素日見不到的玩具,例如花球棒、小秋千、小車兒、山亭兒……花球棒是打高爾夫球用的球桿。宋朝已有高 爾夫運動,時稱“捶丸”,游戲規則跟
現代高爾夫球簡直完整一樣,只是對球場的請求極低,完整不需求昂貴草皮,兩個小孩在泥地上挖幾個球洞就能夠競賽。小秋 千是袖珍型的秋千架,巴掌大小,上面還有一個裙裾飄飄的小木偶,用手一推,小木偶晃晃悠悠蕩起來。小車兒是袖珍型的小馬車,也用木頭刻成,車篷用柳葉編 織,輪子能夠轉動,就跟如今的
汽車模型似的。山亭兒則是袖珍型的花園別墅:用陶瓷或木頭制造一整套亭臺樓閣,讓孩子自在擺放,組成兩進大院或者東西跨院。
宋朝皇帝在清明節那天還有“分賜新火”的習氣,即讓太監鉆木取火,用鉆出的火來引燃木炭,再將木炭分賜給皇親國戚和文武大員。據《新編醉翁談 錄》記載,清明節那天早上,皇帝把曬干的榆木分發給一群小太監,讓他們競賽鉆火,誰最先鉆出火來,誰就能得到獎品:賜絹三匹、金碗一口(重賞三匹絲綢和一 只用純金打造的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