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欽州墻體廣告 唱山歌、拋繡球、牛神巡游等系列活動將在陰歷“三月三”踐約而至,興業縣山心鎮要古村是一個壯族聚居的小村落,這兒的人全部都是壯族,“三月三”是他們一個很盛大的節日,僅次于春節。
“這是留念咱們壯族的歌仙劉三姐呢!”年近古稀的韋建朝講起了故事,劉三姐經常用山歌謳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留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集會唱歌,而且一唱即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構成。“咱們都愛唱山歌,尤其是‘三月三’那天,更是咱們的‘美好時光’。”韋汝忠、趙漢華這對山歌夫妻在去年該村舉辦的山歌比賽中還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他們表明,“三月三”不只讓他們得以一展歌喉,還能夠和很多山歌人同臺競技,實在是很等待這一天的到來。有歌唱怎能沒有舞蹈來回答?獨具壯族特色的板鞋舞、竹篙舞跳起來喲!三個人手扶著肩,腳下踩著兩塊板,合著樂聲翩然起舞,舉手投足間縱情表達歡愉和高興之感;每人手里拿著竹篙,時而下擺仿似劃船,時而抬高擺布晃動,普普通通的竹篙也在美好的舞姿中變得優美靈動。
牛神巡游也是當天活動的重頭戲,村支書韋顯高說,牛是壯族的圖騰之一,“三月三”恰逢春天,牛神出游既是謝謝牛為族員出力、盡心竭力,也飽含著請求風調雨順、作物豐盈的愿望。這一天,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先是帶領我們舉辦盛大的祭祀典禮,奉上各色供品,謝謝牛神的庇佑;然后再由四個結實的小伙子將牛神請出,圍著村子漸漸巡游;不少鄉民還在自家門口擺出供桌供品,喜迎牛神……全部典禮在莊重中充滿著喜慶和希冀。
“本來拋繡球仍是一種壯族員民膾炙人口的傳統體育項目呢。”韋顯高說,它的前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鍛造的古武器“飛砣”,而且多在作戰和打獵中運用。后來飛砣演變成繡球,在場所上立一高10米擺布的木桿,桿頂釘有中心挖成圓洞的木板,男女排列兩旁,將球投向圓洞,以穿洞而過者為勝。后來,這項活動由于場所有限而不再舉辦,而拋繡球傳情表意的習俗卻撒播至今。
繡球是姑娘們用手藝做成的彩球,以圓形最為多見,也有橢圓形、方形、菱形等。繡球大如拳頭,內裝棉花籽、谷粟、谷殼等,上下兩頭別離系有彩帶和紅墜。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集合在地頭、河畔,他們分紅男女兩方,擺開恰當距離,相互引吭高歌,用歌聲來表達問候和增進了解,歌詞內容廣泛,涉及抱負、情趣、耕耘等。對歌有問有答,絲絲入扣,聲響此起彼落,娓娓動聽,姑娘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中精美的繡球,向意中人拋去,小伙子眼疾手快,準確無誤地接住繡球,將它欣賞一番后,又向姑娘拋回去。通過數次往復拋接,假如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繡球上系上自個的小禮物(例如銀首飾或錢袋),拋回奉送女方,奉送愈重闡明小伙子對姑娘心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禮物時,若收下,就闡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這時,兩人或繼續對歌表達心意,或相約到清靜處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