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義烏墻體廣告 縱觀世界發達地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既不是個別城市的“一城獨大”,也不是少數地區的“簡單均衡”,而是通過發展城市群,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深化城市優勢互補,共享自然、人文、社會資源,實現共同振興。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再次引發全社會對城市群建設的關注。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是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的一個重要著力點。通過發展城市群,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小區域間經濟差異,確保城鎮化過程中人員的有序流動,將會有力推動我國城鎮化的整體健康有序發展。
未來城市群地區必將成為我國生產力布局新的增長點,成為城市與區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內容。
從世界區域與城市群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生產要素的流動匯集與擴散是城市群發展與區域聯動的重要內涵,未來城市群地區必將成為我國生產力布局新的增長點,成為城市與區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內容。發展城市群的最大優勢在于打破“一畝三分地”的行政藩籬,將一定區域內的各個省份和地區捆綁在一起,通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資源的整合匯集,實現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與優勢互補。在這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說是先行先試的典范,也取得了不少可供借鑒、可以復制的經驗。
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內地城市群數量或將達到20個,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
山東半島、海峽西岸等城市群,未來有望形成更多區域發展的增長極。通過城市群的發展目標、開發方向、空間結構,以及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生態環境治理、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等建設,增加我國城市群數量,增大城市群覆蓋范圍,推進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減小區域間現存的經濟差異。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的首要要求就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而建設城市群正是區域協調的重要內容。
此外,城市群的建設也與社會公眾的就業、生活息息相關。我國的未來城鎮化不以簡單的GDP或人口來作為定量標準,應更注重城市化的品質與質量,更加注重民眾在本土本鄉的發展。當前,人口的跨區域流動仍然是主流,全國各地的流動人口主要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增加社會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彌合的流動之痛。而發展城市群,正可以促進勞動人口在本區域內有序流動,既可以促進落后地區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從而實現就地就業,也可以通過城市群吸收一部分人就業,避免人口大規模的跨區域流動。顯然,這既能緩解大城市的人口壓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人口流動帶來的社會問題。
可以預見,“十三五”規劃綱要確立的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目標,將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發展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進一步推進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離土不離鄉”地建設城鎮集群,讓人民看得見“鄉愁”、真正安居樂業,這將是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