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位于
廣東省中西部,轄區內河流眾多,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條,而全市近八成的地形是山區。另外,我市屬亞熱帶季習尚候,年均降雨1665毫米,雨量充分時空散布不均,8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
特殊的天文氣候條件,決議了我市每年三防工作尤為繁重和慌張。上世紀末至今,我市就先后遭受了“94.6”、“98.6”、“05.6”、“08.6”西江大洪水以及熱帶氣旋“派比安”、“尤特”、“彩虹”等嚴重的自然災禍。
一旦遇到水旱風災禍,如何快速、及時將預警信息和救援工作傳送落實到位,成為三防工作有效展開的關鍵。近年來,我市在增強防洪工程根底設備建立的同時,樹立健全了“市、縣、鎮、村”四級三防指揮網格,抓實抓牢“縣包鎮、鎮包村、村包戶”的三包義務制,并經過完善基層相關硬件設備,進一步把監測預警和應急搶險的才能延伸到鎮村,有效打通災禍防御的“最后一公里”。
分區包責筑起三防聯動網絡
為進步基層三防應急才能,近年我市將原來縣級以上才設的三防指揮辦事機構下沉到鎮、村,目前全市106個
鄉鎮均設立了三防辦,并按“七有”規范(包括有三防專用會商室、有三防信息接納系統等)停止規范化建立,同時在1569個行政村落實了三防專責人員,16127個自然村落實了“鑼長”,樹立起“市、縣、鎮、村”四級三防指揮網絡。
從2013年開端,我市還率先在全省推行三防工作三包義務制,即“縣指導包鎮、鎮指導包村、村干部包戶”,并全面完成了臺賬編制工作,把防汛義務逐級包片落實到詳細人身上。記者在市三防辦看到,在一個印有“德慶縣三防層級義務臺賬”的本子中,上面分明標明了“縣包鎮、鎮包村和村包戶”各包片區擔任人的姓名和聯絡電話,還注明了片區的戶數、人數和受要挾水平分級等信息。
市三防辦有關擔任人引見,在展開臺賬編制過程中,會對各鎮村停止深化調查摸底,細致劃分山洪地質災禍、內澇、臺風等要挾水平,錄入完善各片區的群體信息,將駐村干部、村干部、“鑼長”等列入包干范疇,確保每名干部與注銷在冊的群體逐個對接,從而完成包干到戶,落實到人。
據引見,2013年強臺風“尤特”攻擊我市時,綏江、賀江分別呈現超50和30年一遇洪水,全市有75個
鄉鎮受災,30000多
大眾需求緊急轉移。
“災禍發作時,各義務人馬上按防汛義務制請求自動上崗到位,并依據擔任片區的信息,快速組織
大眾轉移避險。最后未有1人因洪澇災禍死亡。”市三防辦有關擔任人引見。
完善硬件 提升監測預警才能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市基層對三防實情的預測預警和信息傳達,還停留在人工觀測、電話通訊的低程度階段。
“十二五”期間,我市在全市8個縣(市、區)范圍、可能受山洪災禍要挾的地域,補充裝置了1207個監測站點,建成山洪災禍監測預警系統,并編制了各級山洪災禍防御預案,落實相關義務人,樹立了較完備的群測群防體系,有效處理災禍預警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同時完成了155個三防信息接納應急保證系統站點建立,完成了省、市、縣、鎮四級視頻會商、信息傳輸和值班監控功用。
記者在四會市龍甫鎮三防指揮部值班室見到,當中就裝備了三防信息接納系統、視頻會商系統等設備;而在該鎮芙蓉村內,也裝備了
鄉村氣候信息播送站、半自動雨量站、手搖警報器和銅鑼等設備。該鎮三防辦王主任通知記者,基層三防設備的完善,大大提升了山洪災禍的防御才能,“我們的水雨情監測系統與省市指揮部同步,可遠程監控實時監測各雨量站、水庫的水雨情和平安管理動態狀況。另外,省市有什么部署或緊急指示,都能夠第一時間經過信息接納系統、會商系統告知到我們鎮村,做到全面精確控制水雨情信息,大大進步防御主動性和針對性。”
增強應急 優化基層搶險才能
我市還增強三防預案體系建立。近年,各級三防不時修編完善市、縣、鎮、村三防應急預案,相關成員單位的專業預案,工程的防汛搶險應急預案,山洪災禍防御預案,村級一頁紙預案等,同時不時增強預案演練和人員培訓,進步基層搶險救災才能。
由于地勢相對較低,四會市龍甫鎮芙蓉村終年遭受臺風暴雨的危害。去年10月強臺風“彩虹”攻擊我市期間,四會龍甫鎮芙蓉村就遭遇了潰堤浸村的緊急狀況,“當時我們巡堤員發現這個狀況后,馬上告知村里指揮小組,之后村指揮小組第一時間將狀況反應給鎮指揮部,又經過播送、打鑼等告知村民,各包戶義務干部又立刻通知和組織其擔任的片區
大眾緊急撤離。”芙蓉村干部劉瑞林表示,正是由于當時依據相關預案做足了應對措施,最后才沒形成任何人員傷亡,把災禍損失減到了最低。
新美
墻體廣告:
www.zzkai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