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凱里墻體廣告 林芝市巴宜區將于2016年末全部建成小康社會 為全部小康樹標桿
八一鎮巴吉村、布久鄉珠曲登村、林芝鎮嘎拉村、魯朗鎮東巴才村……關于連日奔走于林芝市巴宜區各個小康示范村的記者來說,這些早年并不了解的村子,現在提起來卻如一幅幅漂亮圖像展現在腦海里:潔凈整齊的村容、秀美漂亮的村貌、開放美好的笑臉……
小康不小康,要點看村莊。2013年以來,巴宜區憑借援藏力氣,傾心創造了13個小康示范村(鎮)建造項目。現在三年過去了,本來寒酸落后的村子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漂亮、調和、美好的社會主義新
農村。
計劃——
13個小康示范村(鎮),為建成全部小康樹模范
3月23日,林芝市第十四屆桃花文明旅行節在巴宜區嘎拉村開幕,吸引了5000多名遠道而來的游客。
走在嘎拉村的街巷里,只見水泥路平整潔凈,連通著一棟棟具有工布特征的高樓;緊鄰村子的百余畝野生桃林里,花紅遍野、溪流淙淙,仿若世外桃源。
“從前村里可沒有這么潔凈,豬圈、羊圈處處都是,盡管村外風景漂亮,但村內即是臟、亂、差。”村委會主任其加說。
廣東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巴宜區委副書記、常務副區長孫世宏介紹說,2013年,巴宜區針對嘎拉村提出“村景合一”的計劃方針,投入資金對村里路途進行硬化,施行雨污分流、人畜別離,現在嘎拉村村里村外都是美景。
嘎拉小康示范村是巴宜區創造的一個標桿民生工程。作為第七批援藏要點項目之一,巴宜區別別組織援藏資金2080萬元和3700萬元建造8個小康 示范村建造項目和百巴鎮基礎設施建造項目,別的活躍爭取到
東莞市虎門、
長安、清溪、塘廈4個一類鎮幫扶資金820萬元添加建造4個小康示范村建造項目,對 村莊進行農牧業工業基礎設施、村莊給排水、村道硬化、村莊亮化、凈化等20項工程改造。
走進林芝鎮曲古村,遠遠就能看到開闊大氣的文明廣場,更令人驚喜的是,村里竟然還有一座濕地公園,翠柳盤繞,溪流潺潺,給古拙的村莊增添了一抹秀色。
來到鄉民尼瑪家,最早映入眼簾的就是宅院里的白色小房子,一間是帶有沖水馬桶的衛生間,另一間是洗澡堂,房頂上還豎立著太陽能熱水器。“從前沒 有經常洗澡的習氣,一般半個月、一個月乃至更長時間都洗不了一次澡。現在家里有了洗澡堂,又有熱水能夠隨時用,簡直天天都能洗,舒暢多了。”尼瑪通知記 者。
村委會主任巴桑喬介紹說,村里家家戶戶的宅院中都有這樣一座小房子,改變了不少鄉民的衛生習氣,這都是得益于小康示范村的建造。
一條條水泥路潔凈衛生、一排排太陽能路燈整齊劃一、一棟棟藏式小樓極具民族風情……簡直每個小康示范村都給記者留下了這樣的形象。而關于項目建 設的受益者鄉民來說,感受更為直觀和深入。巴桑喬說,現在的曲古村,每家每戶都通了自來水、有線電視和寬帶網絡,村里的年輕人個個都用上了
手機,有的還買 了小轎車,“咱們日子越來越像城里人,這在從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工業——
多渠道增收,為建成全部小康添決心
間隔巴宜區不到3公里、從前以轎車運送致富而出名的巴吉村,現在可謂經濟開展快、鄉民收入高、日子過得好。
巴吉村黨支部副書記拉巴的家占地2畝,寬闊的庭院里停著兩臺轎車和一臺挖掘機,綠樹映襯下的藏式高樓豪華氣派,處處顯現著這個家庭的充足。
拉巴介紹說,自個具有兩臺挖掘機和一臺裝載機、一臺翻斗車,這些年從前帶領鄉民參加過拉林公路、林芝美好小區、米拉機場高等級公路等工程的項目 建造,“一年收入有近八十萬元”。關于記者表現出來的吃驚和置疑,拉巴卻表明,巴吉村里財物達千萬的有十幾家,自個家在村里只能算中等水平。
一個僅有72戶、480人的小村莊,卻有如此高的收入,靠的是什么?拉巴介紹起了自個村子的致富經:巴吉村憑借地輿優勢,要點開展車輛運送、大 棚蔬菜、特征飼養及旅行等特征工業,興辦了多家經濟實體,活躍開展多種運營。2015年,巴吉村僅團體經濟收入就有400萬元,人均到達1.3萬元。
相同以特征取勝的還有布久鄉珠曲登村。在珠曲登村子后邊,有一片占地面積860畝的生果工業帶,600畝栽種好的蘋果、梨子等果樹現已齊腰高,鄉長巴魯說,再有兩年果樹就能掛果了。
珠曲登村是
廣東省第七批援藏作業組援建巴宜區的第一個小康示范村,該村以農戶土地入股方法與圣域農牧
公司協作建造了生果基地,經過土地流通的方法,前5年每年可為每戶鄉民分得5000元分紅,圣域農牧
公司辦理時期能給42戶鄉民添加1500余萬元的收入。
勿庸置疑,工業支撐是建造小康示范村的基礎。正如孫世宏所說,小康示范村不能光美觀,既要讓村里環境改進、生態進步,還要讓鄉民的收入進步。在 小康示范村建造中,巴宜區堅持把項目建造與改變經濟開展形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改變緊密結合在一同,全力創造以魯朗國際旅行小鎮為龍頭的318旅行 經濟帶和要點培養以建造布久、米瑞生果工業鄉為主的306生果工業帶,保證了群眾繼續安穩增收。
農牧民——
觀念改變謀增收,大步邁向全部小康
關于現在的嘎拉桃花村鄉民來說,村里的百余畝野桃樹是個寶。上一年,嘎拉村的旅行收入到達了40多萬元,每戶鄉民都拿到了約1.2萬元的分紅。村里的貧困戶達娃玉珍也是上一年依托桃花收入脫貧的。
嘎拉村黨支部書記巴拉說,起先,村委會讓達娃玉珍拆改院墻,想幫其建家庭旅館,她還非常不肯意,覺得是瞎折騰。現在,不光家庭旅館蓋起來后招待 游客有收入,每年村里還有1萬多元的旅行收入分紅,日子是越來越好了。“她現在是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甜頭,在景區里干活自動得很哪。”站在一旁的達娃玉珍聽 著不好意思地笑了。
采訪完畢后,記者在桃花林觀景臺上登高望遠時,眺望到了正在撿拾廢物的達娃玉珍。伴隨采訪的孫世宏了然道,鄉民們知道桃花能給他們帶來收入,就會活躍自動地去維護桃樹林的環境衛生。“這種觀念的改變,正是咱們在小康建造中所力求的。”
嘎拉村的最大優勢是生態。這些年,隨著游客不斷添加,收入逐步添加,鄉民歡喜地發現,本來青山綠水也是金山銀山,所以開端活躍自動地請求參加旅行服務行業。現在,嘎拉村31戶人家、共155人,在桃花源景區作業的就有30余人,別的還有十幾戶人家開了家庭旅館。
在同是小康示范村的唐地村,鄉民尼珍通知記者,從前村里夫妻吵架、鄉民打架的景象時有發生,村里處處都是廢物,鄉民也常在村里賭博,不肯外出打 工。“建成小康示范村后完全不一樣了,咱們大受鼓動,開端活躍跑運送、種果樹、開家庭旅館,想著法兒地增收致富。”尼珍說,她的老公從外村入贅到她家后, 也跟著變得勤勞,現在家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過上了從前不敢幻想的日子。
而在“西藏電話第一村”八一鎮
大眾村,鄉民們不只吃上了“旅行飯”,更能緊跟年代潮流,使用“互聯網+”助力致富奔小康。
大眾村村委會主任格列通知記者,從前有游客在村里買土特產一買即是幾千上萬元,但由于沒有POS機,游客一般因現金不足而拋棄采購。上一年年頭的 時候,在村里運營土特產的達瓦平措首要經過網絡裝上了POS機,這讓村里其他人仰慕不已,一同去找到村委會,請求“團體裝寬帶”。現在,“寬帶”拉進了公 眾村的每家每戶,村里的土特產店不只能刷卡,還能支撐支付寶和微信轉賬呢,乃至還有的鄉民在網上開了運營土特產的網店,生意非常不錯。
記者造訪時發現,在這些小康示范村里,白日簡直都看不到什么人。巴吉村駐村干部說,“在咱們村,白日村子里簡直找不到人,都出去干活了;假如村里有事,一般都要晚上去家里才干找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