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墻體廣告】他想上大學,成績沒出來時擔心得睡不著覺;可又不敢想上大學,老房拆成廢墟,家成了一頂帳篷。理科491分的成績,可以讓他上一個還不錯的二本院校,但體弱多病的父親卻對鄰居透露心思:供不起呀,想讓他出去打工……
“我長大了,總會有辦法的!”這位心懷陽光的男孩,一邊給大河報助學小組寫信求助,一邊加緊拾掇廢墟上的家,一邊還籌劃著出去賣蜂蜜掙學費。
帳篷為家,在廢墟上尋鋼筋頭換錢
從淅川縣城出發,向西北方向沿著崎嶇山路走50多公里,就到了寺灣鎮趙河村。
夜色中,大河報利群陽光直通車在山巒起伏中顛簸穿行,為一個寒門學子的希望而來。
直通車抵達時,已是夜色濃重。在車燈照耀下,記者看到了路邊揮舞著書本迎候的趙富午。他把深夜來客迎進了他的“家”幾根木棍、一張舊帆布搭起的簡易帳篷。一張門板搭在四個舊蜂箱上,就成了床。前不久,因為修高速公路,他家的4間平房被拆掉,如今成了一片廢墟。他和父親住進帳篷,媽媽帶著弟弟妹妹,住進山坡上爺爺的老屋。
父親外出還沒回來。趙富午獨自守著帳篷,還有不遠處林子里的80多箱蜜蜂。
第二天凌晨5點,富午早早拿起撬杠、砍刀、鐵錘,走到幾米外的廢墟上,開始新一天的忙碌,“刨”東西省錢老磚建房還能用,鋼筋頭能換錢。
蹲在廢墟上劈磚,戴著近視鏡的他滿頭大汗,牛仔褲挽過膝蓋,屁股后磨出兩個小洞,穿拖鞋的腳上多處劃傷。
57公斤的瘦身板,掄起大錘砸鋼筋,胳膊被震疼,直咧嘴。“大人沒本事,娃子也可憐!”他有些智障的母親蹲在廢墟上嘆氣。
想上大學!種地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
趙富午一直感謝爺爺。他初三時,父親生病,沒錢給他交學費,想讓他和其他同齡人一樣外出打工,爺爺第一個反對,說服他父母借錢供他上學。
富午的爺爺、駝背的趙奇升老人說,自己大字不識,不想讓兒孫再為沒學問作難。“我沒多大能力,也就鼓勵一句話。”聽說富午考大學成績還行,學費又成難題,老人拿出了省吃儉用攢下的600多元養老金。
“初三時好多復習資料我都沒要,借同學的看。”回憶往事,他像委屈的孩子,紅了眼圈。到鎮上讀初中后,父親身體發病,富午開始為學費犯愁,他最怕難為母親出去借學費。
老屋的窗外,是祖祖輩輩勞作的地方,“七山一水二分田”,依著丘陵斜坡,多見一兩米高石墻圍起的梯田。富午的爺爺說,這地方,不養人,每人幾分薄地,莊稼收成也不好。富午從來沒想過回來種地,學的東西多了,他渴望走出去。
“我想上大學。”凝視窗外,富午堅定地說,上大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能改變這個家,種地卻不能,打工也不能。
考高中時,家貧曾讓他很無助,想過出去打工。如今,他會想其他辦法,“只要大一學雜費能湊齊,后面可以申請助學貸款,勤工儉學掙生活費”。
知識改變命運,富午深信這一點。他希望大學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父親的心酸:說起家貧,“既愧疚又無奈”
考上大學啦!富午很快發現,這對父親似乎不是“好消息”。富午無意中聽見父親跟鄰居說,供不起他上大學,想讓他出去打工。對此,富午很傷心。
真不想讓兒子上大學?對此,43歲的趙玉軍閃著淚光直搖頭,“不是那樣,望子成龍,家長都一樣。”
家里條件差,一直有病的他既愧疚又無奈,“家里這情況,我覺得供他讀完高中,已經對得起他了。”趙玉軍苦笑著說,不和兒子聊上大學的事,是因為他還沒想好該怎么說,讓上吧,沒能力供;不讓上吧,對不起孩子,也怕孩子傷心。
想到鄭州,像堂哥一樣去賣蜂蜜
愛笑,學習用心,一直很陽光,是淅川二高王新武老師對趙富午最深的印象。
王老師說,山區孩子學習都很用功,他們想走出大山,最好的辦法就是考上大學。富午正是這樣,一直很努力。
為了邁過上大學的最后一道坎兒,富午仍在努力。“我想學我堂哥,到鄭州賣蜂蜜。”
2010年,他堂哥趙蕓逸上大學時,家里也沒錢,蹬著三輪車在鄭州賣蜂蜜,吸引了好多熱心人來買。趙蕓逸也曾是大河報助學活動的受益者,這份情誼,他至今念念不忘。
養蜂是趙家祖傳的營生,沒錢出運費,家里的蜂沒四處趕花期,都守在家門口……蜂蜜,成了一家人的些微希望。
“外人都肯幫,我也盡力吧。”采訪末了,愁眉緊鎖的趙玉軍說,孩子堅持上大學,他得想辦法把家里存的蜂蜜都賣了。
2013大河報愛心助學行動小組在傳遞愛和溫暖。利群陽光助學、#雞蛋換學費#等項目的助學資金,等您申請。愿意幫助寒門學子的愛心企業、愛心人士,也請聯系我們:0371-96211,1863892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