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監利墻體廣告 在
湖北產糧第一大鎮
監利縣黃歇口鎮,有位“女糧王”名叫畢利霞。2014年12月,畢利霞被農業部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
又是一年春耕農忙時,畢利霞忙碌在希望的田野。
代課教師當農民
黃歇口鎮黃潭村中心小學是一所規模一般的
農村小學。畢利霞中專畢業后,就在這所學校當代課教師。
2009年,畢利霞的丈夫和幾名農機手組建了黃歇口鎮第一家合作社——
監利縣興華農機專業合作社。寒暑假,畢利霞見丈夫忙忙碌碌,她總是會搭把手。
“合作社的事多,你代我去參加省里的培訓。”2010年1月,畢利霞作為
監利縣唯一學員參加了“
湖北省首屆農民機械專業合作社培訓班”的學習深造。經過20多天的培訓學習,畢利霞拓展了思路,堅定了從事農業的信心。
辭職,當農民。同年,畢利霞向學校領導呈交了辭職書。
2012年,畢利霞參與了
監利縣興華農機專業合作社育秧工廠的興建,大膽嘗試雙季稻的全程機械化種植模式,取得成功。
畢利霞完美轉身,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女王。
村民力挺畢利霞
田地里打拼,畢利霞收獲喜悅,也難忘失敗。2010年3月,
監利突遇寒潮,合作社300多畝田的早稻秧遭災凍死。她和丈夫挨家挨戶走訪,了解災損,準備賠償。20多戶村民面對損失,不責怪,不埋怨,力挺畢利霞。
“7.8萬元的損失,村民們未找我索賠。”畢利霞回憶,“村民們的諒解,堅定了我的信心”。為了減少村民們的損失,畢利霞和丈夫整田、趕種,“只想讓心里好過點”。
發傳單,宣傳合作社,推廣機械插秧。畢利霞認為“失敗的地方不宜當年發展”,于是,她將“戰場”轉到同縣的龔場鎮王家村。王家村,是個福地。畢利霞推廣機械插秧,讓該村的農戶大獲豐收。
“轉戰”回家,畢利霞立足本地,輻射周邊。66歲的農民夏循武是黃歇口鎮王河村二組人,他告訴記者,“我們王河村一組、二組的幾十個種糧戶的600多畝田,已委托合作社育秧、機插”。
憧憬農業“錢”景
“訂合作社的秧,省事、省秧田,秧苗好、無風險,還節成本、能增產。”周老嘴鎮金光村5組村民李詩年說,“現在人工插秧每天工錢180元,一個人一天插中稻可插一畝,插早稻只能插8分田。最頭疼的是,難以請到會插秧的人。”
畢利霞介紹,集中購種、育秧、機插,每畝大田節約人工成本100元,產量提高30千克左右,增收80元。
“集中育秧提高了農業生產
現代化水平。智能化育秧工廠,控溫、補水自動化,秧盤填土埋種流水線作業,還用上自動催芽機。育秧的效率高,質量好。這是水稻生產方式的大變革。”畢利霞說。
今春,畢利霞接到早稻育秧、機插3000畝,再生稻育秧、機插2000多畝的訂單。合作社固定用工8人,季節性雇工20人。目前,合作社季節性用工已達300多人。
畢利霞經營的合作社,育秧大棚由2013年的20個發展到現在的41個,固定資產500萬元。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次飛躍。畢利霞憧憬農業“錢”景,信心滿滿。
新美
墻體廣告官網:http://www.zzkailai.com/ 咨詢熱線:400-606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