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
墻體廣告 36歲的索南班久是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
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在
醫院工作已14年。
“我們的
醫院從地震前的三層小樓到地震時的‘帳篷
醫院’,再到設備一流的
現代化
醫院,覺得做了一場夢。”索南班久說,往常在玉樹州
醫院工作是“痛并快樂著”,固然往常工作忙一點,但看到很多藏區百姓能在家門口看病,覺得是一種修行。
位于三江源的
青海玉樹平均海拔近4000米,屬于高寒地域。地震前,玉樹的整體
醫療水平還是比較落后,當地群眾有了大病,普通會選擇去西寧或
成都等地治療。
作為災后重建中的民生工程,
醫院是最早投入運營的單位之一。災后重建讓玉樹的基礎設備逾越展開20年,
醫院很多先進的治療設備如何充分運轉起來是醫生們迫在眉睫的問題。
2014年,作為北京對口援建玉樹的干部,葛文彤從北京來到玉樹擔任玉樹州人民
醫院院長。他不只帶來了
現代化
醫院的管理理念,而且很注重當地藏族醫護人員的培育,先后讓多名醫生去北京等地進修、學習,還經過一對一幫扶的方式讓醫生快速生長。
往常,索南班久曾經能獨立承擔開顱手術。以前,假設需求做開顱手術,玉樹的患者需求坐一天車到省會西寧。這一切得益于索南伴久從2014年開端,跟隨來自
四川宜賓市的神經外科專家胡俊的學習。
往常,除了本地病人紛繁到
醫院就診,很多來自
四川石渠、西藏昌都的群眾也慕名來到玉樹州人民
醫院就醫。
站在海拔近4000米的當代山山頂觀景臺,可以俯瞰玉樹新城之貌,顏色明快的藏式住宅由兩面的山坡向谷地蔓延開來,四縱十六橫的馬路上車流紛至沓來。
玉樹的學校和內地很多學校相比,看不出有何差別。孩子們背著書包,開心腸跑進校園;嘉納瑪尼石廣場,藏族群眾神態寧靜地在那里轉經;地震前,玉樹的街道上根本沒有紅綠燈,往常,各式車輛在紅綠燈的自動指揮下,頭頭是道地在玉樹新城內紛至沓來。
走在玉樹街頭,你能逼真感遭到每個人臉上洋溢的笑容。玉樹市委書記蔡成勇說,他有一個想法,就是要征集玉樹笑臉,讓更多人感遭到三江源百姓的幸福與活力。